鼻咽癌肝轉移1例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薑鶴 朱小東 徐曉晶 劉進 王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9-15

        病例簡介

        診斷過程

        鼻咽部磁共振成像(MRI)  2014年9月,患者因出現涕中帶血及外耳道異常分泌物、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至外院行鼻咽部MRI檢查,結果提示鼻咽頂及右側壁軟組織增厚伴強化,雙側咽後及頸部、右腮腺多發淋巴結(LN)轉移,部分液化壞死(右咽後LN1.4cm×1.8cm,右頸部LN1.8cm)(具體報告未見)。

        鼻咽部穿刺活檢  患者隨後至外院行鼻咽部穿刺活檢,檢查結果提示鼻咽部非角化性癌,未分化型,Ki-6790%(+)。

        上腹部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  2014年9月16日,患者於我院行上腹部MRCP,結果提示肝髒表麵欠光滑,肝髒內見有多發類圓形、斑片狀及結節狀異常信號灶,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最大者約為直徑1.56cm,DWI為不均勻高信號,動態增強掃描動脈期呈厚壁環狀強化,門脈期及延遲期持續強化。另肝左葉及雙側腎髒見有囊狀T1WI低、T2WI高信號不強化灶。肝內膽管、膽總管無擴張。腹腔及腹膜後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征象,診斷肝髒多發轉移性惡性腫瘤(MT)(圖1)。

圖1 2014年9月腹部MRI,肝髒多發轉移性MT;肝及雙腎小囊腫

 

        診斷  鼻咽癌,非角化性,未分化型,T2N2M1。

        治療過程

        2014年9月23日起患者於外院行紫杉醇+順鉑化療方案6次,鼻咽部放療19次,結合中藥輔助治療。

        2014年12月患者行腹部CT,病灶與2014年9月相比,肝內轉移灶明顯減少(具體報告未見)。

        2015年2月患者行腹部超聲見肝內多發占位,進一步完善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顯示肝髒多發轉移性MT(肝內見散在多枚類圓形低密度灶,大者直徑約3.0cm,動態增強後環形強化),後腹膜腫大淋巴結伴環形強化;肝及右腎小囊腫(圖2)。病情進展,為行進一步治療收入我科。

圖2 2015年3月腹部CT,肝髒多發轉移性MT,後腹膜腫大淋巴結;肝及雙腎小囊腫

 

        MDT討論薈萃

        由於鼻咽癌大部分為低分化鱗癌,因此放射治療為首選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為45%左右。鼻咽癌放療後的局部複發與轉移是主要死亡原因。

        放療科:放療在鼻咽癌治療中的地位及放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放療為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早期病例行單純放療,晚期病例行放療聯合化療。無論病期早晚,鼻咽原發腫瘤、轉移淋巴結、鼻咽周圍亞臨床病灶、頸部淋巴引流區都必須給予照射。

        影像診斷技術的提高和放療技術的進步使鼻咽癌的局控率明顯提高;立體定向放療(IMRT)技術比二維技術更優越,最適合應用於鼻咽癌。

        放療過程中需要注意腫瘤靶體積(GTV)、臨床靶體積(CTV)和計劃靶體積(PTV)的精確勾畫;危及器官(OAR)的精確保護,預防口幹燥症、頸部纖維化、顳葉壞死及牙關緊閉等;副反應的及時處理,如口腔黏膜的損傷、鼻腔出血等。

        腫瘤內科:鼻咽癌分期標準及目前化療方案選擇

        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2014V2)及第7版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鼻咽癌分期,鼻咽癌的治療原則及方案如下。

        治療原則  ①T1N0M0:鼻咽部根治性放療+頸部預防性放療;②T1N1~3、T2~4Nx:同步放化療±輔助化療,或誘導化療+同步放化療;③T+N+M1:以鉑類為基礎的聯合化療+原發灶和頸部放療或放化療,或同步放化療。

        化療方案  常用的誘導化療和輔助化療方案有順鉑與氟尿嘧啶;多西他賽、鉑類和氟尿嘧啶;吉西他濱和鉑類;多西他賽和鉑類;培美曲塞和鉑類。

        同期放化療  應用單藥鉑類進行化療。

        姑息化療  周期平均為9~13個月。方案為以鉑類為基礎的兩藥或三藥聯合,其中鉑類+氟尿嘧啶廣泛接受。第三代化療藥物+鉑類的方案,有Ⅱ期臨床研究證實。例如,紀(Ji)等的前瞻性Ⅱ期臨床研究,非隨機納入47例患者,多西他賽+順鉑(DDP),周方案,無進展生存(PFS)期為9.6個月;總生存(OS)期為28.5個月。

        靶向治療  患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達情況為73%~8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表達情況為67%。目前主要應用西妥昔單抗聯合放化療,尼妥珠單抗聯合放化療。

        免疫治療  EB病毒(EBV)特異性自身細胞毒T淋巴細胞免疫治療,可延長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

        腫瘤外科:鼻咽癌肝轉移的手術指征及局部治療效果

        鼻咽癌的遠處轉移(M1)的發生率在17%~54%,主要轉移至骨、肺和肝髒(占遠處轉移總數的30%左右)。NCCN頭頸部腫瘤診療指南未對肝內病灶的處理做指導,但是依據國內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經驗[潘(Pan)等,《醫學腫瘤學》(MedOncol),2011],可切除的肝轉移灶預後相對較好,研究顯示,轉移灶數目不超過3個或未占據半肝,如積極幹預(手術或局部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生存;術後繼續輔助治療,方案為順鉑+5-氟尿嘧啶(FU)或紫杉醇+卡鉑。

        手術的效果待進一步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目前證據顯示,肝內單發轉移,切除後無複發生存(RFS)期>6個月;頭頸部腫瘤合並肝轉移,行肝切除,預後不佳(5y%=0);小樣本回顧性研究顯示積極肝切除療效優於肝動脈化學栓塞(TACE)。近年來針對鼻咽癌肝轉移病灶行射頻消融術(RFA)及TACE等局部治療的效果有待證實。

關鍵字:鼻咽癌,肝轉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