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素材引自2006 年11 月27日《健康時報》,作者為時任該報記者楊銳。
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外一科主任華益慰。華主任醫術、醫德俱佳,深受愛戴。在患上胃癌後,不幸於2006年離世。近10年過去了,他當時的一些感悟和體會仍對我們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我們選取其中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同時借此機會再次緬懷那些為我國腫瘤學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已故學者和專家們。
“ 我從前做了那麼多手術,但對術後病人的痛苦體會不深。沒想到情況這麼嚴重,沒想到病人會這麼痛苦……”
2005 年7 月,華益慰主任因身體原因接受了檢查,經過開腹探查發現已經是胃癌晚期了,於是隻好接受了全胃切除手術。
所謂的全胃切除手術,就是把胃全部切除,將小腸直接與食道連接起來,由於沒有胃的賁門了,本身堿性的腸液和膽汁就會上返,一般病人就會出現返流、燒心等症狀。
華益慰主任也是如此。在全胃切除術後,他返流比較嚴重。因為返流導致導致食道灼燒感特別強,嗓子也被嗆得很難受。基本隻能是半臥,不能平躺。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華主任從前也給別的胃癌病人進行治療時采用過全胃切除手術。當他自己成為一名病人接受了這樣的治療後,在切實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的同時,也開始對當時胃癌治療的方法進行了反思。
“哪怕留一點點胃,就比全切強,病人就沒有那麼痛苦”
在自己得病後,華主任還是很關心其他胃癌病人的治療。他還特別跟當時的醫院肝膽外科主任說:“ 對這個病人的治療要好好斟酌一下,全胃切除帶來的不光是吃飯的問題,還有術後返流的問題…… 做全胃切除,病人遭受的痛苦太大,以後做胃切除時,能不全切就不要全切。”華主任特意用兩手比劃著說:“ 哪怕留一點點胃,就比全切強,病人就沒有那麼痛苦。”
這提示我們,除了一般關心的手術是否成功,有無並發症,還有病人的感受。華益慰主任的角色由一名醫生轉化為病人,使得他從病人的角度對醫學問題有了更新的理解。對於部分已發展到中晚期的胃癌病人,要從多方麵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進行全胃切除。如果病人的術後生活質量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那麼手術範圍寧可小一點,讓病人在術後有相對好的生活質量更為重要。
可見,在華主任變為病人後,他站在病人角度審視過去,提出了問題。當時的肝膽外科接受了華主任的建議,在為之後的胃癌病人進行治療時,改進了手術方法,能不全切的盡量全切,必須全切的改進術式,這樣病人就舒服多了。
“ 作為一名醫生,在生活質量和疾病之間進行取舍時,主要看哪一方給病人的益處更大”
“作為一名醫生,在生活質量和疾病之間進行取舍時,主要看哪一方給病人的益處更大”,華益慰主任說,“如果胃全切除後活1 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過,而胃不全切除能活1 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樂和充實,那麼這時他寧可選擇後者”。
為了控製癌細胞的擴散,華益慰當時還接受了腹腔熱化療。對此帶來的痛苦,華主任生前說:“都不敢想象我是如何支持下來的——90 分鍾躺在那裏不能動,腹腔加溫到41 攝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於熱療結束後他得連續換兩套衣服”。每次治療後,腹部陣陣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來覆去,需要用藥來止疼。華益慰一周化療兩次,一個月內共做8 次。期間,人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剛緩和一點,馬上就進行下一次。化療期間,華益慰嘔吐得曆害,無法進食,隻能靠鼻飼營養液。開始他和家人都認為這是化療的反應,扛過去就可以恢複進食了。誰都沒想到、更大的痛苦更悄然走近。通常情況下,化療結束後,副反應也會慢慢減輕,病人可以恢複進食。但是,化療結束兩三周後,華益慰仍舊惡心、嘔吐,不能進食。胃腸造影發現,已發生了回腸末段腸梗阻!後來又不得不接受了第二次手術。(編者注:此文發表時間為2006年,此處指當時治療情況。)
據說,華主任在生命最後階段的感悟是:“ 我們當醫生的,不能單純治病,而是要治療患了病的病人啊!”
■小感
看完華益慰主任的臨終感悟,讓我們再度引發了對疾病治療的思考。我們希望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能夠盡可能地遠離癌症;能有更多癌症能夠被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而對於那些中晚期的病人,在進行治療時,生活質量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詞語,它將時刻提醒我們,怎麼讓病人更舒服,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