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出血的常見病因及鏡下表現

作者:空軍總醫院消化內科/全軍小腸疾病內鏡診療中心 毛高平 張亞飛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7-10

        小腸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血便、黑糞和不同程度的貧血,同時可伴有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一般無明顯陽性體征,偶可伴發腹部輕中度壓痛和腹部包塊,但其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

        小腸出血病因主要包括腫瘤、炎症性病變、血管性疾病、小腸憩室等,國內外文獻報告對此略有不同。截至2013年6月,因OGIB在我科行BAE檢查的患者共218例,病因診斷率為64.7%,最常見病因依次是炎症性病變(26.1%)、血管性病變(15.1%)、腫瘤(12.8%)及小腸憩室(9.2%)(圖)。

圖 小腸出血常見病因鏡下表現A:克羅恩病;B:血管性疾病;C:小腸間質瘤;D:梅克爾憩室

        炎症性病變克羅恩病(CD)是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炎症,病變可發生於全消化道,小腸(尤其末端回腸)及其鄰近結腸是好發部位,病程多遷延,反複發作,不易根治。CD是小腸疾病致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因好發部位在回腸,常規胃腸鏡檢查往往不能確診。BAE檢查可到達病變部位,並行活檢病理確診,為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打下基礎。

        此外,臨床上亦可見到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相關性腸病、炎症性息肉、吻合口炎、缺血性小腸炎、放射性腸炎、腸傷寒和小腸寄生蟲等所引起的小腸出血。

        血管性疾病血管性疾病是小腸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西方國家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小腸出血占70%~90%,在我國則為3%~33%,其中血管發育不良最常見,可分為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和血管瘤。另外,腸係膜上動脈栓塞和腸係膜靜脈血栓形成也可引起小腸出血。

        腫瘤小腸腫瘤也是導致小腸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表現為間斷黑便或血便。國外報道5%~10%的小腸出血因腫瘤所致,我國文獻報道為13%~50%,其中良性腫瘤居多,並以小腸間質瘤和小腸黏膜脂肪瘤最為多見;惡性腫瘤中以腺癌多見。

        此外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腺瘤及淋巴瘤等亦可引起小腸出血。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可發生於小腸的任何部位,腺瘤和腺癌多見於空腸,淋巴瘤多侵犯空腸末端及回腸。對不明原因的小腸出血,尤其是老年人,應高度警惕小腸腫瘤的發生。

        小腸憩室小腸憩室在消化道憩室中最為常見。空腸憩室比回腸多見,常為獲得性,其發生率與年齡明顯相關,多位於屈氏韌帶附近,可單發,也可多發。回腸憩室多為先天性,又稱為梅克爾憩室,常發生在距回盲瓣1m範圍內,多見於青少年患者,且男女患病率無明顯差異。

關鍵字:小腸出血,,病因,鏡下表現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