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陽:代謝異常與腫瘤

作者:cmt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7-10

王紅陽 院士

2015年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年會暨第二屆中華長城-東方腫瘤高峰論壇上,王紅陽院士做了。做了主題報告:代謝異常與腫瘤。去年2月,DNA雙螺旋結構的發明者,諾貝爾獎得主沃森(JamesD.Watson)博士在《柳葉刀》(Lancet)雜誌上發文,提出了2型糖尿病發病機製的新假說(Type2diabetesasaredoxdisease),他認為,與細胞內過度氧化反應引起炎症導致β細胞死亡的傳統觀念相反,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組織中的炎症是由於生物學氧化劑(ROS)的缺乏而非過量。而他同時也將這一假說推廣至不可治愈的晚期癌症成因,認為抗氧化劑在晚期癌症中實際加速了癌症的進程。

在報告中,王紅陽院士以此理論為“引子”,結合其團隊的係列研究,分析了糖尿病與肝癌的相關性。研究顯示,糖尿病是肝癌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使用二甲雙胍(針對AMPK通路)降糖治療的患者風險降低,提示糖代謝紊亂與肝癌發生發展存在內在聯係,探索其背後的原因,王紅陽院士的團隊發現,磷酸化AMPK(pAMPK)在肝癌中與預後相關,水平越低則預後越差,因此這也為後期發現治療劑量的二甲雙胍可以抑製肝癌細胞惡性生長並增加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此外,王紅陽院士團隊在非酒精性肝硬化(NAFLD)與肝癌、腸道穩態與肝癌等領域的研究也碩果頗豐。

在總結中,王紅陽院士對於腫瘤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給予了特別的強調,她認為,在惡性腫瘤的防治中,不但人們的健康觀念、治療理念需要前移,醫學科學研究的重心,甚至研究的層次也應該隨之前移。在肝癌領域,拓展的思路必不可少,既要重視病毒性肝炎相關肝癌的早診早治,又要關注代謝異常、腸道菌群、炎症微環境等新的研究領域。總之,挑戰腫瘤,需要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技術。詳情

關鍵字:,代謝異常,腫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