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今惡性淋巴瘤治療新藥“輩出”

作者: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 來源:臨床腫瘤學論壇 日期:15-06-18

【專家簡介】馬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CSCO中國抗淋巴瘤聯盟主席。

靶向治療藥物、小分子抑製劑、mTOR抑製劑、BTK抑製劑、程序性細胞死亡分子1(PD1)δ抗體及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修飾的T細胞(CAR-T)免疫治療等已成為治療淋巴係統惡性腫瘤的新起點,越來越受到血液學及腫瘤領域學者的重視。

2015 年 ATS 會議上出現了大量新藥以組蛋白去乙酰酶抑製劑(HDACi)為主,從第1 代HDACi 抑製劑到第2 代HDACi抑製劑羅咪酯肽(romidepsin)、西達本胺及第3代HDACi抑製劑泊力諾斯肽(belinostat),以上單藥治療外周T 細胞淋巴瘤的完全緩解(CR)率+ 客觀緩解(PR)率為25%~32%,如果聯合化療及單克隆抗體,則可獲得40%~80%的客觀緩解率(ORR)的好療效。

PD1抑製劑也顯示了在複發難治霍奇金淋巴瘤(HD)中的好療效,應用pem⁃brolizumab治療了27例複發難治HD,療程為2 年,結果顯示,6 例CR,CR 率為22.2%;13 例PR,PR 率為50%;ORR 為57.2%;副作用較小,未發現死亡病例。另一PD1 抑製劑nivolumab 治療複發難治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DLBCL)29例,CR率+PR率為36%。

PI3K 抑製劑copanlisio 治療複發難治的晚期濾泡型淋巴瘤,共入組16例患者,CR率+PR率高達71.6%。

靶向藥物與化療藥物聯合已成為部分惡性淋巴瘤的一線治療方案,VR-CAP 方案—— 硼替佐米(bortezo⁃mib)+R-CAP方案(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 多柔比星+ 潑尼鬆)治療了487例初治MCL,無進展生存(PFS)期為30.7個月,而單用R-CAP方案的患者組PFS期僅為16.1 個月(P <0.001),副作用相似,已成為MCL的一線治療方案。

CLL治療進展最快 以新的CD20單抗為代表的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GA101(obinutuzumab)、BTK抑製劑依魯替尼(ibrutinib)、PI3Kδ抑製劑idelalisib和BCL-2 抑製劑ABT-199 已應用於臨床,這些藥已分別於2014年1月到2015年3 月已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應用於CLL,為非化療治療CLL開創了先河。

DLBCL 已開始了分子生物標記與分型 GCB型DLBCL應用R-CHOP(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 潑尼鬆)療效較好,而ABC 亞型的DLBCL 應用蛋白酶體抑製劑硼替佐米治療可獲較好療效,應用依魯替尼通過抑製BCR 信號傳導對複發的ABC 亞型DLBCL 可獲得較好療效。另外,對於MYC陽性雙打擊DLBCL,預後不良者采用強化療和單抗聯合BTK抑製劑治療,CR率+PR率可達48%。

CAR-T技術已趨向正規標準化 目前已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貝勒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9個癌症中心針對CAR-T技術進行了臨床應用,諾華、朱諾、輝瑞等6 個製藥公司進行了巨額投資,CAR-T靶點采用4-1BB、CD28、MyD88 和CD40,治療複發/難治(R/R)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R/R CLL、R/R NHL的CR率達到52%~89%。

小結 總之,惡性淋巴瘤治療方麵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在不久將來有望成為臨床可以治愈的惡性疾病之一。

關鍵字:惡性淋巴瘤,治療,新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