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混合型腺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1例

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陸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6-10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49歲,2013年4月因“進食後腹脹”就診。腹部增強CT示,腹腔內胃小彎側囊實性腫塊,與胃壁分界不清,胰體尾部受壓後移。

2013年6月行剖腹探查+活檢術。病理(圖1)示,腹腔惡性腫瘤,免疫表型支持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大網膜淋巴結0/2。免疫組化(IHC)示,SYN(彌漫+),CGA(-),NSE(局灶+),Ki67>85%~90%,核分裂象>20個/10高倍視野。我院病理會診結果為低分化神經內分泌癌(NEC),符合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圖1 2013年6月病理活檢染色結果

奧曲肽掃描未見陽性灶。68Ga標記的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68Ga-PET)示,上腹部見巨大軟組織腫塊,約12.7×10.6×12.0 cm,其內密度不均勻,同機PET示腫塊不均勻放射性攝取,部分組織放射性分布稀疏,最大標準攝取值(SUV)3.56。病變周圍腹腔內及腹膜後見多發淋巴結節,伴輕度放射性攝取,最大SUV1.72~3.22(圖2)。

圖2 2013年7月11日68Ga-PET顯像結果

診療經過

2013年7月3日CT與2013年5月27日CT比較,腫瘤明顯增大。

根據初診手術情況,術中見胃小彎周邊巨大腫物,大網膜多發腫大淋巴結,腫物後方與橫結腸係膜浸潤,上方包繞腹腔幹起始部,右側包繞肝十二指腸韌帶。無法分離肝動脈及門靜脈達到根治性切除。現病情進展較快,多學科討論後一致認為,下一步治療首選化療。

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給予伊立替康+順鉑(IP方案,2周為1周期)共6周期,化療後出現骨髓抑製Ⅲ度(血紅蛋白68g/L),胃腸道反應Ⅱ度,3周期後療效評價部分緩解(PR),6周期後療效評價維持PR(縮小39%)。

患者化療後腫塊明顯縮小,但不良反應較重。經多學科討論後,決定給予生長抑素類似物(SSA)長效奧曲肽治療。

2013年11月起行長效奧曲肽(20 mg,28天1周期)治療。2014年5月療效評價維持PR(縮小52%)。長效奧曲肽治療有效,療效維持超過6個月。2014年7月由於疾病進展,再次開始IP方案化療3周期,評效穩定SD(縮小)。

經多學科討論,認為患者通過化療及長效奧曲肽治療,腫塊縮小,提高了切除率,減小了手術風險。遂決定於外科行手術治療。D2014年10月行腹腔神經內分泌癌切除術+全胃+胰體尾切除術。術中見腫物位於胃體,與胰體尾、胃左血管不能分離,周圍多發淋巴結轉移。術後病理示,胃體小彎側混合型腺神經內分泌癌(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60%,中低分化腺癌40%),伴大片壞死,核分裂象>20個/10高倍視野,Ki6780%,侵透漿膜;可見脈管癌栓及神經侵犯;食管斷端、十二指腸斷端及胰頸斷端未見。淋巴結可見癌轉移4/36。IHC示,SYN(+),CD56(-),CGA(-),HER-2(-)。2015年2月複查無複發轉移。

討論

根據2015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神經內分泌腫瘤指南,該患者病理分期為T4N1M0,ⅢB期。由於腫瘤較大,先給予化療和長效奧曲肽治療。根據《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對於腫瘤負荷較大、侵襲性強的腫瘤首選化療。6周期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但不良反應重,為此給予SSA藥物長效奧曲肽治療,腫瘤繼續縮小,維持超過6個月。腫瘤也由不可切除轉化為可切除。

此病例長效奧曲肽治療顯示有效,引發的思考在於SSA類藥物在神經內分泌癌中的作用,其是否可作為一線化療後的維持治療,仍須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而該病例術後輔助治療同樣值得探討,選擇SSA、靶向、化療還是放療治療,需多學科討論製定合適的個體化治療策略。

關鍵字:胃混合型腺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