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總編大人就說,想介紹一下腫瘤免疫療法,但小編我一直興趣缺缺,覺得這和幹細胞治療一樣,目前還都是試驗品,熱度、呼聲高過可操作性。但本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兩篇文章卻讓小編大跌眼鏡:患者僅用了一劑免疫治療,3周後,碗口大的轉移性黑色素瘤就“消失”了!
這是一位49歲的女性患者,4年前因背部4.2mm的潰瘍狀惡性黑色素瘤行手術切除,18個月前,PET-CT發現一處新的皮下轉移瘤。這次再行切除術,但效果不佳,左乳下快速出現一處巨大的轉移癌(見下圖)。
患者前往實驗組求治,接收了試驗性的腫瘤免疫療法,聯合注射PD-1抗體(nivolumab,按3mg每公斤體重的劑量)和CTLA-4抗體(ipilimumab,按1mg每公斤體重的劑量)。3周後複查時,腫瘤則“消失”了,在原病灶處留下一個大洞,研究組稱這樣的結果他們也始料未及:“起效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正常的組織都還沒有時間進行修複。”(見下圖,小編我表示看到CT片時下巴都掉了!)
腫瘤免疫療法究竟是啥,真有那麼神奇嗎?
癌症演變中,腫瘤細胞可以激活一些受體,迷惑免疫係統的識別,以躲過免疫監控。而抗體藥則是針對這些受體研發出的,“咬和”特異性的腫瘤細胞受體,使“逍遙法外”的腫瘤細胞重新納入免疫係統的監控,從而被清除。
目前FDA通過的抗體藥並不多,研究中用到的兩種抗體藥都是其中的“明星產品”。但即使是炙手可熱的首個被批用於肺癌的PD-1抗體藥Nivolumab,此前的最佳紀錄也才40%——比現有藥好,但仍有較高的不應答率,因此專家們也在摸索聯合用藥是否能帶來新的應答率突破。不應答的情況可能與腫瘤細胞的突變有關,如惡性黑色素瘤,通常認為,帶有BRAF V600突變者更容易產生應答,這也進一步推進了腫瘤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理念。
事實上,NEJM報告的這位女性患者為美國MSK腫瘤中心一項隨機雙盲臨床試驗,142名調查對象中的一位。研究結果顯示,雙抗體聯合治療應答率為52-61%(BRAF突變型Vs野生型),較單抗體治療有明顯優勢(試驗中Nivolumab單抗體治療應答率為10-11%,提示BRAF V600突變可能並不影響療效)。
作為一項新的技術,腫瘤免疫療法的安全性還有待觀察。目前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疲乏、皮疹、腹瀉、瘙癢、食欲或血紅蛋白等,以及肺炎、白癜風、結腸炎、肝炎、垂體炎和甲狀腺炎等不良事件。不過,NEJM報告的這位女性稱,她並沒有並發明顯的副作用。研究組的專家們擔心的是另外的問題:
“通常我們以為比起其他治療方式,免疫療法起效的時間更長。”而這個實驗顯然顛覆了傳統的觀念。在僅進行一次聯合免疫治療後,患者胸壁上就隻留下一個巨大空洞。
專家表示,希望這次試驗中,免疫療法這種迅速反應的潛力能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在小腸、心肌等惡性黑色素瘤常見轉移部位,這種迅速反應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對一項新興技術來說,這一點連專家們都覺得頗具諷刺意味: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它的有效性,而是擔心它太有效了,以及這種過度劇烈的療效帶來的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versus Ipilimumab in Untreated Melanoma, NEJM, April 20, 2015.
[2]Rapid Eradication of a Bulky Melanoma Mass with One Dose of Immunotherapy, NEJM, April 20, 2015.
(本文為醫學界網站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