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癌症體檢新高潮”
每當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預防癌症而切除身體某個器官的消息傳來,遠隔重洋的中國體檢機構總是歡呼著要“掀起癌症體檢新高潮”。
這類現象被稱為“朱莉效應”。其正能量是引發了人們對癌症防治和健康的關注,副作用是可能存在盲目篩查和過度治療。其中最受爭議的話題是腫瘤標誌物。
30歲的張欣想給自己做全套的女性體檢。在得知張小姐“不差錢”後,京城最有名的商業體檢中心愛康國賓給出了一個包括58個項目的“超級套餐”。除常規檢查外,還包括十幾種腫瘤標誌物檢測。
張欣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9管血和4268元的最優惠價。
“微小的傷口,一般人沒太大感覺。”服務人員豎起自己的小指,以示無害。
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s,TM)指在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合成、釋放,或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標誌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主要包括蛋白質、激素、酶、多胺、癌基因產物等。這些物質在正常成人中不存在或者是在癌症患者中出現的水平顯著高於正常人。
“幾乎來體檢的人都會做腫瘤標誌物篩查。但其實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篩查方法,應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方法來篩查腫瘤。”北京中日醫院(原中日友好醫院)體檢科主任王君說。據她介紹,因為這種篩查隻需要抽血或體液檢測,大部分人接受程度較高。
以北京為例,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體檢中心每年都有3萬~4萬人進行相關篩查。而在中國各類體檢機構中,腫瘤標誌物檢測早已成為最火熱銷售的項目。
南方周末記者走訪發現,慈銘體檢中心和愛康國賓分別推出的防癌體檢套餐,價格從5000到17000不等,其中包含13種癌症和癌細胞(癌胚抗原定量CEA、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的篩查。
僅在愛康國賓麗都分店,每天前來做這類體檢的人就有200-300人,山西、河北等地專程前來體檢的人“幾乎每天都有”。
需要篩查嗎?不需要嗎?
和張欣一樣被體檢項目困擾的人不在少數。這兩年,北京腫瘤醫院防癌篩查中心的主任醫師張霽明顯感覺到,腫瘤年輕化趨勢明顯,前來做癌症篩查的人也越來越多。但防癌體檢真的越多越好嗎?各種腫瘤標誌物和高端檢查有必要嗎?
女星朱莉算是癌症篩查的受益者,基因檢測技術提示了她日後罹患癌症的風險。現代科技的進步使防癌篩查上升到了“抑癌基因、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將高危人群與健康人群區分開,做到疾病的一級預防。按照國際普遍估計,約4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因此更多人開始找尋早期癌症的信號。
朱莉在這次切除卵巢和輸卵管的公開日記中提到,因為家族病史,自己每年都會做血液中的CA-125蛋白含量的檢測,這是判斷卵巢癌的一項腫瘤標誌物。今年的結果顯示,部分炎症指標有些升高,這促使她下決心進行預防性切除。
“所謂炎症指標和因子,對於腫瘤早期發現的價值是有爭議的。”美國杜克大學分子癌症生物學博士李治中說,更讓他驚訝的是,腫瘤標誌物在國內已經被商業濫用。
在張欣做腫瘤篩查谘詢時,體檢機構美年大健康的一位醫生就給她提到了TSGF惡性腫瘤生長因子這一指標。該醫生認為,TSGF是一種廣譜標誌物,用於早期腫瘤篩查。但一般不推薦專門花180元檢查這一項,因為準確率不是很高。即便檢查結果是陽性,還得重新查其他部位。
在她谘詢的另一家商業體檢機構,項目單最顯著位置便是“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篩查。
李治中強調,在美國,腫瘤標誌物通常用作檢驗癌症是否複發,而不是用在健康人身上,醫生不鼓勵健康人盲目地做癌症篩查。
“腫瘤標誌物對腫瘤早期發現有一定意義,但並沒有大規模的數據支持。”李治中說。
天津腫瘤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劉俊田也支持這樣的看法。“腫瘤標誌物的結果是不確定的,一般用於發現腫瘤後的檢測,真正能反映癌變的,隻有很少幾種特異性的指標。”
不僅如此,非腫瘤性的疾病也會引起標誌物的升高,比如慢性肝炎、前列腺增生、子宮內膜異位等,或者服用了某些藥物,甚至實驗室的技術標準和穩定性都有可能會幹預檢查結果。
很多時候,健康人會得到“假陽性”的檢測結果,再進一步複查後,卻並無大礙。
中美篩查指南中女性癌症(乳腺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推薦。 (李伯根/圖)
科協主席的警示
事實上,對健康人群的癌症篩查在國內外都存在爭議,一些證據甚至表明篩查不僅不會帶來任何好處,還會因“過度檢測”“假陽性”引起痛苦和焦慮等問題。甚至延長生存時間也可能是一種假象:被診斷患有某種疾病越早,帶著這個診斷活得就越久,即使這不能對最終死亡時間產生一丁點的改變。
最典型的是前列腺癌的特異抗原(PSA)篩查。
2010年3月9日,腫瘤標誌物PSA的發現者、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免疫與病理學係教授理查德·埃布林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前列腺癌的重大錯誤》的評述性文章,指出自1994年PSA被用作癌症篩查最常用指標以來,全美每年用於PSA篩查的單項費用已超過30億美元,但該檢測對前列腺癌的預測效率,“幾乎不比投擲硬幣決定更高”。
國際醫學檢驗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組織美國全國臨床生物化學學會(NACB)於2008年和2010年分別製定了睾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宮頸癌和胃癌的腫瘤標誌物使用指南。NACB和各個專業學會的意見都認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腫瘤標誌物進行腫瘤篩查是徒勞的。”
對此,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以乳腺癌為例,Ⅰ期的年相對生存率是100%,而Ⅳ期這個生存率隻有20%,因此早期篩查和治療仍是有意義的。
針對國內盛行的體檢篩查,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提出了更具顛覆性的觀點。
2014年5月,他在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並沒有像往年那樣致開幕詞,而是明確指出:癌症篩查的實際效果是,極少數人因為采取措施而受益,絕大部分幹預沒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損傷。
“進展非常快的腫瘤,比如食管癌、乳腺癌,讓普通人去篩查是沒有用的。結腸癌、子宮頸癌篩查效果好一些。而像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絕大部分是停滯發展型,容易造成過度治療。”韓啟德說。
王君發現,很多前來體檢的人對這樣專業的分類討論一無所知。
“防癌體檢很有意義,但選擇什麼項目因人而異。”王君認為,而體檢前應該由臨床醫生做一次初診。在中日醫院的體檢中心,前來體檢的人群都會接受家族病史和現狀的問詢,醫生根據一個人的家族病史、年齡、性別、職業因素等作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例如人們熱衷的PET-CT,屬於腫瘤後複發的檢查,他們並不會推薦給普通人。
此外,即便腫瘤標誌物有異常,也不等同於癌症。它僅僅是一種提示和信號,提示檢測者屬於高危人群。
“光篩查是不夠的,要會防、會治。”王君說,更重要的是臨床醫生對檢查結果的解釋和建議。一旦體檢者拿到異常的結果,他們的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做進一步的檢測,結合影像學資料和物理診斷等綜合分析。有的病要治,有的病要防,生活方式、運動方式、飲食習慣、睡眠習慣都需要做相應的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篩查對有些人群仍是非常必要的。
“真正需要做篩查的是癌症高危人群,進行腫瘤篩查的確能夠起到早發現、早診斷的作用。”劉俊田提醒道。這類人群包括,有惡性腫瘤家族史(包括三代以內的直係或旁係親屬罹患惡性腫瘤的病史);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大量吸煙、長期酗酒、藥物濫用、長期過度勞累、嚴重營養不良、偏食等);職業因素長期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生存環境遭汙染(化學汙染、重金屬汙染、核汙染等);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類乳頭瘤病毒、幽門螺杆菌感染者等)。
這些才是最有可能從篩查中獲益,卻往往又是最忽視篩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