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的臨床實踐重點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師英強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4-03

專家簡介:師英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及上海市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軟組織多學科綜合治療組首席專家。

胃腸間質瘤GIST)雖然是小病種腫瘤,但其影響力大,已將病理學、影像學、內外科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也正在開展中,至今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針對它的研究仍是“冰山一角”,許多臨床及基礎問題仍有待解決,需要我們對GIST診治開展進一步研究以提高療效。

病理與臨床實踐應密切結合

自免疫組化檢測CD117作為病理診斷的重要參數以後,Dog1也在近幾年被認可及應用。近來也開始通過免疫組化檢測琥珀酸脫氫酶(SDH),這有助於識別SDH 缺陷型GIST,此型不表達SDH,而且臨床表現常伴有Carney 三聯征(GIST、副神經節瘤和肺軟骨瘤)或Carney-Stratakis 綜合征(副神經節瘤和家族性GIST)。野生型GIST概念的提出告誡臨床醫生在應用靶向藥物時可能會遇到不敏感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根據筆者臨床經驗,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均應對患者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GIST易複發且治療周期長,因此在用藥時通常要了解原發GIST 的基因類型,另外,還需要注意有的患者甚至出現二次突變,這樣的情況較前明顯增多。

中高危GIST病例的判斷

近年來,對於中高危GIST病例的判斷,除腫瘤大小、核分裂像、壞死外,還特別重視是否發生腫瘤破潰。這種破潰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原發腫瘤自發破潰,二是術中破潰。無論發生哪種情況,患者均應被視為高危病例。對於發生腫瘤破潰的GIST患者的輔助治療時間,建議長於3年。

靶向治療在圍手術期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靶向治療已經被應用於輔助治療及術前治療,術前治療可以使腫瘤縮小,增加手術的可切除性。具體用藥建議參考基因突變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外科醫生在給患者應用此類藥物時一定要謹慎,因其加重組織水腫,影響凝血過程,所以術前宜停藥兩周再手術,並適當應用一些減輕組織水腫的利尿藥及凝血藥。麻醉師與外科醫生需要在手術中緊密配合,根據不同情況及時調整麻醉及手術方案。

展望

今後我們對GIST 的治療問題還應根據不同情況進一步進行研究,如:複發轉移患者在伊馬替尼治療有效的前提下是否可增加手術治療來提高預後;2008年中國十餘家醫院進行的前瞻性研究顯示,複發轉移患者在口服伊馬替尼後對殘餘病灶行手術切除,其兩年無進展生存率是88.4%,而單獨伊馬替尼治療組為57.7%(P =0.089),雖被歐洲內科腫瘤學會(ESMO)引用,但最終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其結果,並等待隨訪結果。

中國醫學論壇報和《臨床腫瘤學論壇》雜誌版權所有,不許可,禁止轉載。

關鍵字:胃腸間質瘤,臨床實踐,GIST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