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文暉教授(右一)與辛寶寶醫生在ENETS年會現場
主要研究單位: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主要研究者:樓文暉教授
肝轉移是影響NEN患者預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對其肝轉移機製及治療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將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總生存(OS)。
本院韓序等通過血管斷麵免疫染色和3D 重建技術,發現在胰腺神經內分泌瘤(pNET)肝轉移灶的微血管腔基底膜表麵有密集的、長毛發樣的“基底微絨毛”出現,且與原發灶腫瘤相比,肝轉移灶腫瘤微血管低表達VEGFR-2 及磷酸化的VEGFR-2,提示pNET 肝轉移灶通過基底微絨毛擁有其獨特的微血管形成及代謝、轉移特點。
劉淩曉、辛寶寶等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胃腸胰NEN 肝轉移患者行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或聯合射頻消融(RFA)治療後的資料發現,pNET 肝轉移患者行TACE後,3年和5年的OS率分別為74%和52%,中位生存期為46.5 個月;胃腸NEN 肝轉移患者行TACE或聯合RFA後,其3年和5 年OS 率分別為66.7%和62.5%,中位生存期為119 個月。另外,本院有3例患者曾行肝移植治療肝NEN,其中1 例死亡,生存期達58個月。
綜上所述,NEN 可能有其獨特的肝轉移及腫瘤微血管形成機製,介入治療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對於合適的患者,可以考慮進行肝移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