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靶向治療及進展

作者: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腫瘤科 王雅傑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4-02

專家簡介:王雅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腫瘤科主任。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醫學項目等研究課題。

胃腸道間質瘤(GIST)於1983 年由Mazur和Clark 等首次提出,直至1998 年Hirota 等(Science1998,279:577) 發現GIST 細胞具有卡哈爾(Cajal)細胞的特性,且KIT 原癌基因獲得性功能突變是GIST 發生的主要原因之後,才開始有針對性地開發GIST 的靶向治療藥物。2001年,Joensuu 等報告了首例晚期GIST 受試者接受分子靶向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簡稱伊馬替尼)治療有效,2002 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批準伊馬替尼作為GIST 的標準用藥,開創了GIST 的分子靶向治療新時代。

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治療複發轉移/不可切除GIST

伊馬替尼

伊馬替尼是首個被批準用於複發轉移/不可切除GIST治療的TKI藥物,一係列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其臨床獲益率可達84%,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可達24~26個月,中位總生存(OS)期近5 年,而多達25%的患者存活超過9 年(Ther Adv Med Oncol 2014,6:115),與以往包括化療在內綜合治療的中位29 個月的OS 相比,是晚期GIST 藥物治療的裏程碑式跨越。

舒尼替尼

對於疾病進展或者不能耐受高劑量伊馬替尼的患者,蘋果酸舒尼替尼(簡稱舒尼替尼)與安慰劑對比的Ⅲ期臨床研究顯示,舒尼替尼可顯著提高患者PFS 期,且亞組分析顯示,KIT 外顯子9 突變和野生型患者的效果好於KIT 外顯子11 突變者(Lancet 2006,368:1329)。對於KIT外顯子9突變患者伊馬替尼400 mg/d出現疾病進展時,是應該首選增加伊馬替尼劑量至600~800 mg/d,還是選擇舒尼替尼治療,目前尚無頭對頭的臨床研究,期待今後會有這樣的頭對頭研究以指導KIT外顯子9突變患者的治療。

尼洛替尼

對於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均治療失敗的晚期GIST患者,2012年公布的尼洛替尼(nilotinib)的三線治療結果令人失望。尼洛替尼是一種Bcr-Abl、KIT 和PDGFR 酪氨酸激酶抑製劑,作用機製與伊馬替尼相似。在臨床前期及Ⅰ~Ⅱ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其對伊馬替尼耐藥的KIT外顯子11和13或17的雙重突變有效,且其藥代動力學也顯示出比伊馬替尼更優的特性。但在一項入組了248例對於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均治療失敗的晚期GIST 患者的Ⅲ期臨床研究(ENESTg3)中,並未顯示出尼洛替尼比最佳支持組有更長的患者生存。接下來作為一線的Ⅲ期臨床研究(ENESTgl)也未能得到預期結果,因而尼洛替尼沒有獲批準GIST的適應證(Ann Oncol2012,23:1680)。

瑞格非尼(regorafenib)

瑞格非尼為多靶點激酶抑製劑,能夠阻斷促進腫瘤生長的多種酶,其作用機製包括抗腫瘤血管生成、直接抑製腫瘤細胞增殖及腫瘤微環境調節,其作為三線靶向治療藥物,可顯著延長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均治療失敗的晚期GIST患者的PFS期並顯著改善OS。2013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已批準瑞格非尼用於複發轉移/不可切除GIST的三線治療。

普納替尼(ponatinib)

口服TKI 普納替尼(ponatinib)在一項治療至少一種TKI治療失敗後轉移/無法切除的GIST患者的Ⅱ期臨床研究中顯示出很好的療效。我們期待更多的Ⅲ期研究結果對此加以驗證。

非TKI治療複發轉移/不可切除GIST

在TKI 基礎上聯合其它信號通路的抑製劑,是TKI 治療耐藥或逆轉TKI 耐藥的策略。Pl3K/AKT/mTOR 是受體絡氨酸激酶作用點的下遊重要的信號通路。在野生型GIST 中,mTOR激活比例可高達73.9%,遠高於KIT 突變者的38.4%,因此,mTOR 通路激活可能是野生型GIST 耐藥的機製之一。mTOR抑製劑依維莫司(everolimus)聯合伊馬替尼治療伊馬替尼治療後進展,或伊馬替尼、舒尼替尼治療均進展的二線和三線的Ⅱ期臨床研究顯示,服用依維莫司2.5mg/d 聯合伊馬替尼600 mg/d,觀察終點為4個月的PFS率,結果表明,作為二線和三線治療,兩組患者4個月PFS率分別為17% 和37%;中位PFS期分別為1.9個月和3.5個月,中位OS期分別為14.9個月和10.7個月,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

伊馬替尼在GIST輔助治療的研究進展

ACOSOG Z9001 研究奠定了伊馬替尼在腫瘤直徑>3 cm 患者中的輔助治療地位。與安慰劑組相比,術後給予1年的400 mg/d伊馬替尼治療可使術後1年的複發風險降低65%,5年的複發風險降低40%。然而,由於安慰劑組複發後可接受伊馬替尼的治療,致使兩組間的OS 相似。接下來的SSGXVIII研究則比較了術後高危患者接受1 年和3 年伊馬替尼治療的結果。研究顯示,1年治療和3年治療的3年無複發生存率分別為86.6%和60.1%;5 年無複發生存率分別為65.6%和47.9%,均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然而,通過解析上述結果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即便接受3年的伊馬替尼治療輔助治療,高危組仍有近35%患者出現疾病複發,提示繼續延長治療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疾病控製。為此,一項非隨機、開放、多中心的PERSIST-5 Ⅱ期研究,將≥2 cm原發GIST(任何部位)且核分裂像≥5/50高倍視野(HPF)或≥5 cm原發非胃GIST的術後患者,給予5 年伊馬替尼輔助治療,以分析其PFS和OS。該研究已於2010年啟動,期待其結果的公布。

中國醫學論壇報和《臨床腫瘤學論壇》雜誌版權所有,不許可,禁止轉載。

關鍵字:胃腸間質瘤,靶向,GIST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