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藥物,使用支架會增加腦內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風險

作者:佚名 來源:醫脈通 日期:15-03-26

        據3月24/31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則研究透露,在症狀性顱內動脈狹窄(腦內動脈狹窄)病人中,與藥物(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相比,使用球囊擴張型支架會導致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增加。

        顱內動脈狹窄是一個全球常見的卒中原因。根據文章的背景資料,盡管給予藥物治療,症狀嚴重的顱內動脈狹窄的複發性卒中風險可高達每年23%。

        密爾沃基威斯康星醫學院/Froedtert醫院的Osama O. Zaidat,M.D.,M.S.和同事將112名患有症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管腔狹窄達70%或以上)病人隨機分配接受球囊擴張型支架加藥物治療(支架組;n=59)或僅接受藥物治療(藥物組;n=53)。藥物治療包括在加入研究後頭3個月中服用氯吡格雷(每日75毫克)及在整個研究期間服用阿司匹林(每日81-325毫克)。這一國際性試驗(VISSIT)招募的病人來自27個地方(2009年1月-2012年6月),最後的隨訪在2013年5月。在來自另外一個試驗的陰性結果促使對結果提前進行分析後,該試驗的病人招募被主辦方叫停;該分析提示,一個原計劃為250人的樣本在招募112位患者後顯示沒有效果。

        30天內的任何中風的30-天安全終點或在2-30天內發生嚴重TIA(被定義為由局灶性腦或視網膜缺血引起的短暫神經功能障礙,其持續時間至少10分鍾,但在24小時內消退)在藥物組為9.4%(5/53),而在支架組為24.1%(14/58)。藥物組有3名患者(5.7%)被發現有缺血性卒中,在支架組則有10名患者(17.2%)有缺血性卒中。在支架組有5名患者(8.6%)發生顱內出血,而在藥物組則沒有病人發生顱內出血。1年時出現卒中或嚴重TIA結果更多地發生在支架組病人(36.2%)vs 藥物組病人(15.1%)。

        30天全因死亡在支架組為3/58(5.2%),而在藥物組為0。支架組比藥物組有更多病人在傷殘檢測結果上出現惡化。

        作者得出結論:“這些結果不支持對顱內動脈狹窄病人使用球囊擴張型支架。”

社論: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一切重新來過

        查爾斯頓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的Marc I. Chimowitz,M.B.Ch.B.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Colin P. Derdeyn,M.D.在一篇伴隨的社論中發表了評論。(doi:10.1001/jama.2015.1276)

        “血管內治療(如僅做血管成形術或使用新型支架)要想有任何地位,需要進行多中心的試點研究以確定在仔細定義的患者人群中這些裝置的安全性和可能的功效。鑒於顱內支架在VISSIT和SAMMPRIS[該試驗有著相似的結果]中的令人失望的結果,很難預料這些有必要的步驟會很快出現。”

關鍵字:患者,病人,藥物治療,缺血性卒中,氯吡格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