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
曹雪濤院士是我國免疫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樹突狀細胞為重點的基礎免疫學、免疫新分子的功能研究、腫瘤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曹院士領導的研究組在《自然·免疫學》(Nat Immunol)、《血液》(Blood)等國際知名雜誌發表200 多篇文章,為我國免疫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本屆大會上,曹雪濤院士作為特邀嘉賓,將進行以“腫瘤免疫學與免疫治療臨床轉化研究進展”為題目的主題報告。大會召開前,本報記者對曹院士進行了訪談,請他重點闡述了我國腫瘤免疫治療的未來發展方向。
《論壇報》: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如何提高其療效?
曹院士:免疫治療一直被認為是繼常規腫瘤治療之後的第四種治療手段,過去更多地認為它是一種輔助治療,但對很多就診時已失去手術機會,或對放、化療不敏感的患者,腫瘤免疫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手術切除後的患者,也可用該方法預防腫瘤複發和轉移。免疫治療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對它的定位也在發生轉變。
目前,“免疫源性化療(Immunogenic chemotherapy)”是一個新概念,即免疫治療和化療聯合,或稱免疫化療。尋找合適劑量、製定合適方案、選擇合適時機,進行聯合治療,應是未來提高免疫治療的重要途徑,一方麵,化療增加了免疫治療效果,另一方麵,免疫治療增加了化療敏感性。國外許多基礎和臨床前研究,已經把抗體治療和化療放在一起進行,更明確地說明了,幾種療法之間相輔相成,而非過去所說,放、化療會損害免疫功能。
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提高也有賴於相關技術的改善。免疫治療包括兩種治療方式:非特異性和特異性治療。前者例如對樹突狀細胞Toll樣受體的研究,作為非特異性免疫激活,而控製腫瘤生長;特異性免疫治療目前多為臨床前研究,包括將殺傷性T細胞進行基因修飾,特異性地識別腫瘤細胞。技術進步,增強了治療的效果,殺傷力更大,靶向性更強,免疫治療更有意義。
此外,要思考和研究整個腫瘤微環境。以往研究注重調動全身免疫功能,但腫瘤微環境是一個免疫抑製性的環境,明確免疫逃逸機製,抑製負向調節的細胞群,便可“負負得正”,提高療效。有一些試驗與腫瘤疫苗同時進行,發現疫苗效果非常好,正是因為沒有了抑製作用,療效就更為顯著了,這就是陰陽的關係。
對於腫瘤免疫治療,改變其治療定位、聯合治療、提高技術、了解腫瘤微環境,將會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論壇報》:您對評估抗體藥物的抗腫瘤活性有哪些建議?
曹院士:目前,在血液性腫瘤中,抗體藥物的效果比較好,但對於實體腫瘤,由於抗體靶向性、作用距離及血液中存在的抗原等關係,其效果仍有待於提高;腫瘤內部壓力的差異、抗體腫瘤親和性、抗體穿透力等,都會影響腫瘤抗體治療活性。
我們國家自主研發創新的抗體較少,效果很好的上市抗體又很少,將來,自主研發高效能特異性靶向抗體,提高抗體生產量級,使其能讓更多的患者受益,花得起、用得起,這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努力方向。
《論壇報》:請您談談轉化醫學及腫瘤免疫治療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醫學科學院在今後會為此做出那些努力?
曹院士:對於轉化醫學,可以說既是“新瓶裝老酒”,又可稱為“老瓶裝新酒”。所謂前者,正如祖國醫學,就是轉化,“望、聞、問、切”及針對每位患者的用藥,正是個體化治療的體現;而後者,即當前“轉化”的概念較以前技術含量高,表現在從組學研究的角度、測序的角度及分析個體分子標誌物出發,確定疾病發病機製與治療反應性及敏感性。
另外,轉化醫學的概念,應該更高層次地理解,要使患者受益,提高生活質量!轉化醫學研究是一個係統性工程,應該政府導向,區域政府協調,共同發揮力量。
在腫瘤免疫治療中,應該注重的是對轉化醫學概念的科學理解,避免急功近利,避免謀小利而損害患者利益,要認真分析哪種疫苗、抗體對哪種腫瘤有效,如何治療、如何評判療效,都需要有嚴格的標準。因此,應該提高對個體化醫學概念的理解,並要製定國家級的標準。
在轉化醫學領域,中國醫學科學院有責任去圍繞著重大科學問題,利用全國範圍內的優勢資源,進行聯合攻關,以戰略的眼光、宏觀的指導、專業的管理,聯合政府、區域政府和各個大專院所、直到科學家研究組,起引領作用,實現國家醫學創新體係規劃的實施!在世界舞台上奏出最強的Voice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