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偉:2014年胰腺癌研究進展回顧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中心 韓婷 焦鋒 王理偉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2-12

胰腺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快速上升。2014年美國估計胰腺癌死亡例數,男性20170 例,女性19420 例,均列第4 位。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預測2030年胰腺癌死亡例數將僅次於肺癌,居第2 位。中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 年惡性腫瘤死亡情況,胰腺癌排第7 位。盡管外科切除腫瘤可為延長生存期提供最佳選擇,然而85% 胰腺癌患者確診時已出現轉移或處於局部進展期,無法手術治療。為了更好地提高胰腺癌診治水平,亟需轉化醫學以及臨床研究的突破進展。本文就2014年胰腺癌研究進展做一回顧。

《胰腺癌綜合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正式發布

目前,我國胰腺癌的診治存在早診率低、錯診率高、偏重外科手段、治療水平不均衡、不規範、有效藥物少、治療輕循證重經驗、綜合治療的實施力度不夠等問題,遠期生存極不理想。針對胰腺癌中國診治現狀,為了進一步規範胰腺癌診斷和治療,提高多學科綜合診治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胰腺癌專家委員會組織國內胰腺癌專業領域多學科專家,製訂了《胰腺癌綜合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並於2014年4月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同時在全國舉辦了5 次巡講會。該《共識》強調,在胰腺癌診治過程中,應遵循多學科綜合診治的原則,根據腫瘤的生物學特征、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等,結合體能狀況全麵評估,製定科學、合理的診療計劃,應用手術、化療、放療等現有治療手段,以期達到治愈或控製腫瘤,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總生存(OS)期的目的。立足轉化性研究,深入理解胰腺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製,注重胰腺癌的早期診斷,研發胰腺癌診療的新靶點和新藥物,仍是胰腺癌未來診治發展的方向。

胰腺癌研究進展基礎及轉化研究

胰腺癌的發生發展是個長期過程,是遺傳和表觀遺傳突變不斷積累的克隆進化過程,胰腺癌的發病機製涉及到多個方麵,我們知道90% 以上的癌症中可見RAS 突變,其中KRAS與胰腺癌密切相關,但是迄今還沒有甄別出其他主要的分子驅動基因。

近年來,炎症、細胞代謝、非編碼RNA、腫瘤幹細胞、間質微環境以及腫瘤免疫與胰腺癌之間的關係是轉化醫學的研究熱點。基於炎症與胰腺癌之間的關係,JAK 通路抑製劑盧佐替尼(RUX)的臨床試驗已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而腫瘤微環境與胰腺癌的關係較為複雜。胰腺癌間質反應增生到底是起到抑製腫瘤的作用,還是作為腫瘤成分而促進腫瘤生長,仍未明了。之前的研究大多更傾向於這種纖維組織增生有助於腫瘤的生長,因此靶向腫瘤間質用於治療胰腺癌,但大多臨床試驗效果較差;而最新的研究結果提示,抑製纖維組織增生並不能阻斷胰腺癌生長,當消除纖維組織增生後,會導致機體免疫抑製,進而促進腫瘤發生發展。同時,靶向Hedgehog分子抑製劑的臨床試驗失敗,也提示腫瘤和間質相互作用的複雜性。臨床前研究證明,抑製Hedgehog通路後打破了上皮成分與基質成分之間的平衡,雖然能夠抑製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反應,但同時加速上皮內瘤變。然而,激活間質細胞Hedgehog通路後,間質細胞可限製腫瘤生長,這為臨床靶向胰腺癌間質治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此外,靶向腫瘤代謝(糖酵解、檸檬酸循環及脂肪酸循環)的關鍵酶可能會是有效的途徑;靶向腫瘤幹細胞、非編碼RNA可能會是很好的思路;提高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包括接種疫苗、過繼細胞療法、特異性抗體靶向共刺激和(或)共抑製配體和受體、耗竭Treg細胞等]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基礎及轉化研究進展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將基礎及轉化研究與胰腺癌臨床研究相結合,回答和解決臨床麵臨的問題為了必需關注的問題。

王理偉: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胰腺癌診治中心主任兼上海市胰腺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

《臨床腫瘤學論壇》雜誌版權所有,不許可,禁止改編、轉載。

關鍵字:胰腺癌,指南,研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