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奇:2014年食管癌診治新進展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外科 彭俊 陳龍奇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2-12

2014年食管疾病領域最重要的盛會便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國際食管疾病大會。第14 屆國際食管疾病大會於2014年9月22 日至24 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作為食管疾病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本次大會共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600 餘位學者參加,收錄600餘篇會議摘要。會議內容涵蓋食管良性疾病和食管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科研各個方麵,與會學者報告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一如既往,食管癌依舊是本次大會的討論重點。

本次會議進行了國際食管疾病學會(ISDE)換屆改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胸外科Peters Jeffrey教授順利完成了ISDE主席任期,美國梅奧診所胃腸內科教授Kenneth K. Wang 出任新一屆ISDE 主席。第15 屆國際食管疾病大會將於2016年9月19日至21日在新加坡舉行。令人欣喜的是,參加本次會議的中國大陸學者較上屆明顯增加(共有17人作大會報告,14 人進行海報或視頻交流),但與同為亞洲食管癌大國的日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約72 人作大會報告)。參加本次會議的中國學者主要是食管外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希望胃腸內科、腫瘤內科、放射學科、內鏡學科及基礎研究等研究人員以後能夠積極參會交流,向國際同行展示我國研究成果。

2014 年,食管癌的微創治療、淋巴結清掃、內鏡診治及綜合治療仍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基礎研究方麵,具有潛在診斷、分期及治療價值的分子靶點是研究熱點。在此,筆者結合本次食管疾病大會的內容就上述幾個方麵進行簡要回顧。

微創治療

目前,微創食管癌手術多采用頸部吻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①可以使切除更加徹底進而減少術後複發;②操作更方便。但是有研究認為,頸部吻合口瘺發生率明顯高於胸內吻合,而且發生頸部吻合口瘺後繼發的吻合口狹窄處理起來較為棘手。另外,頸部吻合需要更長的細管胃,對於術後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仍有爭議。因此,對於中下段食管癌以及賁門癌患者,胸腔鏡下的胸內吻合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安徽醫科大學張仁全教授報告了關於胸腔鏡下食管胃胸內吻合與頸部吻合比較的研究結果,並認為對於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進行胸內吻合喉反神經損傷發生率低,術後短期生活質量高。

食管癌的淋巴結清掃

淋巴結轉移是影響食管癌患者預後的最重要因素,合理的淋巴結清掃一直是食管外科醫生關注的焦點。日本學者Takashi Kanemura 分析了對175例食管癌患者行三野淋巴結清掃術後各組淋巴結對患者生存的價值,並認為上段食管癌患者的左右喉反神經淋巴結及16、17組淋巴結,中段食管癌患者的左右喉反神經、8M及下段食管癌患者的16、17、8L及左右喉反神經的清掃對於患者生存有重要價值。另一位日本學者Yuji Tachimori 在會上對1276 例接受三野淋巴結清掃術的患者術後淋巴結清掃區域的預後價值進行了分析,並認為分別對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上縱隔淋巴結、頸段食管旁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結,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上縱隔淋巴結、胃周淋巴結、中縱隔淋巴結及頸段食管旁淋巴結及下段食管癌患者的胃周淋巴結、下縱隔淋巴結及上縱隔淋巴結的清掃對於患者生存具有重要價值。

食管早癌的內鏡診治

隨著食管早癌內鏡治療的發展,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後引發的食管狹窄也引起學者關注。日本學者Akihiro Yamada 報告的研究結果顯示,189例患者行ESD術後有73人(38%)發生術後狹窄,術後狹窄的影響因素包括腫瘤的部位、操作時間及食管全周受累。另一位日本學者Akiyoshi Ishiyama在其報告中指出,術前口服及術中局部注射激素可起到預防術後食管狹窄的效果。瑞典學者Peter Elbe則報告了通過使用人工培養的患者口腔上皮被膜達到了預防術後發生食管狹窄的效果。

基礎研究

在未來,與食管癌預後相關的分子標誌物可能會被納入對患者的分期診斷中。加拿大學者Henry Jiang等對35例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的腫瘤標本進行免疫組化分析發現,整合蛋白β-1高表達組患者的預後較低表達組護患者差。北京腫瘤醫院陳克能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通過對274 例食管鱗癌患者標本進行免疫組化分析發現,HOXC6 及HOXC8高表達與患者預後呈負相關,並認為其可作為TNM分期的補充。日本學者Yoshiaki Kita等報告了細胞周期蛋白依賴的激酶亞單位2(CKS2)與食管鱗癌的浸潤深度、分期、淋巴浸潤、及遠處轉移及患者預後相關。荷蘭研究者Eelke Toxopeus對384例食管腺癌分析發現,肝細胞生長因子受體(c-MET)與預後相關。

靶向治療是目前各種腫瘤的研究熱點,食管癌也不例外。澳大利亞學者NicholasClemons在報告中指出,敲除了生長因子受體結合蛋白7(GRB7)基因後,可抑製人表皮細胞生長因子2(HER2/Neu)高表達的食管腺癌細胞生長,具有潛在靶向治療價值。南京醫科大學李樹清報告了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與食管鱗癌轉移相關,同樣具有潛在診斷與治療價值。

陳龍奇:主任醫師,教授,國際食管疾病學會(ISDE)會員,ISDE官方雜誌《食管疾病》(Dis Esophagus)副主編。

《臨床腫瘤學論壇》雜誌版權所有,不許可,禁止改編、轉載。

關鍵字:食管癌,診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