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鎮痛:癌痛治療的發展方向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麻醉科 孫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9-04

  癌痛是一個普遍的世界性問題。有效的止痛治療,尤其是對晚期腫瘤患者,可以減輕痛苦、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嗎啡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癌痛的阿片類藥物,但是長期、特別是大劑量應用會產生耐受現象,此時,即使再加大劑量,效果也是有限的,而且隨之而來的是藥物相關副作用和毒性反應。

  近年來提出的多模式鎮痛觀念,給癌痛治療帶來了希望。多模式鎮痛是使用一種以上的鎮痛藥物或方法,實現鎮痛的協同作用或相加作用。與全身單純應用阿片類藥物相比,多模式鎮痛不僅可以增強阿片類藥物的止痛效果,還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和副作用。對於難治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應采用多模式鎮痛方法,如藥物、介入治療及放化療等,有些病例則可直接采用介入治療。

  微創介入治療是指通過傳統盲穿或借助神經刺激儀、超聲、C-型臂X線機、CT、磁共振成像(MRI)等,有選擇地對病灶精確定位後,使用相關技術,有效地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或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可為許多頑固性癌痛患者解除痛苦。介入治療包括神經阻滯、神經毀損、脊髓電刺激療法、經皮椎體成形術、神經外科手術等多種方法。

  神經阻滯與毀損術

  神經阻滯是用局部麻醉藥可逆性阻斷神經傳導的方法,根據阻滯部位可分為外周神經阻滯、交感神經阻滯和中樞性神經阻滯。而神經被永久性阻滯即為神經毀損(分為化學性神經毀損術和物理性神經毀損術即射頻熱凝術)。

  神經阻滯是麻醉科醫生的基本技能,有些阻滯常不需借助影像設備盲穿即可完成,簡便易行,尤其適用於在基層醫院開展。 神經阻滯具有可恢複性,適用於防止急性痛轉化為慢性痛、局限性部位性疼痛以及預計生存期較長的病例;而神經毀損術則是永久性、不可逆地阻斷神經,在治療疼痛的同時常常產生其他副作用,應用需要利弊權衡,十分慎重。

   外周神經阻滯

  外周神經阻滯特別適用於外周性局限性疼痛的患者治療。

  例如,對於開胸術後或乳腺癌術後切口疼痛的患者,通過肋間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等方法,可使疼痛明顯減輕,並使阿片類藥物需要量減低,從而減輕藥物毒副作用,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好的改善。

  交感神經阻滯

  交感神經阻滯已經成為治療內髒疼痛的有效方法。

  內髒器官的痛覺傳入纖維通過椎旁交感神經節到達脊髓。大多數上腹部內髒疼痛(包括遠端食管、胃、肝、膽、胰、脾、雙腎、小腸、腸係膜、升結腸及橫結腸至脾曲)的傳入衝動經過腹腔神經叢到達脊髓。 腹腔神經叢阻滯可用於上述器官腫瘤引起的疼痛。如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胰腺癌所致的疼痛,腹腔神經叢阻滯的治療效果確切,並能夠明顯減少全身阿片類藥物的用量。一般先用局麻藥做診斷性阻滯,如果有效則進一步做腹腔神經毀損術。後者操作必須在C-型臂透視、CT或超聲引導下進行。

  中樞性神經阻滯

  中樞性神經阻滯是應用局部麻醉藥、阿片類鎮痛藥或其他類藥物,在脊髓水平阻斷痛覺傳入通路的一種鎮痛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滯和蛛網膜下腔阻滯。這一技術在癌痛治療中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患者自控鎮痛(PCA)裝置的應用,為實現個體化硬膜外鎮痛提供了條件。

  脊髓給予鎮痛藥療效可靠,可減少或避免全身給藥引起的一些副作用,如鎮靜、便秘以及大劑量阿片類藥物導致的痛覺超敏等。如果患者的預期壽命在3~4周,可選用埋置在皮下的硬膜外導管給藥;若患者的預期壽命超過3個月,最好選用永久性植入泵。但如患者伴有腫瘤椎體轉移、硬膜外轉移等情況,則不適用於硬膜外導管的放置。

  蛛網膜下腔阻滯也是一種有效的鎮痛方法,可選用永久性置入泵,將一特殊導管放置於蛛網膜下腔,然後將鎮痛泵埋置入患者皮膚下,用皮下隧道方式將導管與泵相連接,泵內的儲藥器可儲存嗎啡或其他藥液,泵的輸注係統可將藥液經導管持續、緩慢、勻速輸入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中。由於嗎啡直接作用於脊髓和大腦的阿片受體,且腦脊液中的嗎啡不易被代謝清除,故泵內通常加入嗎啡。一般來說,微量嗎啡即可達到滿意的鎮痛效果,有研究表明,其用量僅相當於口服用量的1/300,即可達到同樣的鎮痛效果,從而減少了由於嗎啡全身用藥帶來的副作用。

  嗎啡泵在治療疼痛的同時,幾乎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此種方法幾乎可用於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痛治療,並且效果確切,有人將其稱為癌痛治療的“終極方法”之一。

  病例分享

  我院經治的一例男性患者,胰腺癌術後化療後,腹腔淋巴結轉移,疼痛評分為重度疼痛,口服硫酸嗎啡緩釋片270 mg/d、鹽酸羥考酮240 mg/d,每夜分3次肌肉注射嗎啡,每次10 mg,鎮痛效果仍較差,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3~5分,頻繁出現爆發痛,並伴有嚴重便秘和嗜睡。

  我們應用硬膜外腔置管介入鎮痛方法,嗎啡(劑量為4~10 mg/d)+低濃度羅呱卡因,疼痛明顯得到緩解,VAS評分降至3分以下,爆發痛基本消失,口服藥物逐漸減量至停藥,副作用也明顯減輕。

  經皮電刺激術和脊髓電刺激術

  經皮電刺激術是通過激活內源性阿片肽,刺激疼痛部位粗纖維神經而達到鎮痛效果,對頑固性切口痛有效。

  脊髓電刺激術是通過調節脊髓水平疼痛信號減輕疼痛的治療方法。治療時需通過一側椎板切除或經皮在硬膜外置入刺激電極,同時在皮下做一皮囊,置入永久性刺激電流發生器,並連接到硬膜外導線上。由此,永久刺激電流發生器發出電訊號,可以通過導線到達刺激電極,作用於疼痛區域相對應的脊髓節段,產生鎮痛作用。

  脊髓電刺激是不依賴任何藥物的“綠色”疼痛治療方法。該方法常用於治療癌痛部位相對固定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也常用於癌症放、化療後神經損傷性疼痛。其鎮痛機製包括刺激脊髓後索產生的逆行性衝動與順行性痛覺衝動發生衝突,激活了脊髓後角的閘門控製係統,使疼痛衝動不能上傳等。

  經皮椎體成形術

  對於骨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性椎體骨折,經皮穿刺向椎體內注入生物材料(多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立即止痛。對於伴有骨質破壞或壓縮性骨折的椎體,椎體成形術還可增加其強度與穩固性,有效預防椎體進一步塌陷與脊椎變形。大於70%的椎體惡性腫瘤患者可獲得疼痛減輕。

  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是應用外科手術進行的神經毀損。目前常用的是背根入髓區毀損術,對骨關節惡性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疼痛效果較好。

  過去,通常是在口服止痛藥物、放化療等方法均不能奏效時,再采用微創介入治療技術。但近年來很多學者認為,在其他方法無法奏效時,疼痛的惡性循環已經形成,多已演變為頑固性疼痛,此時神經介入治療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微創介入治療最好在癌痛治療的早期就及時、適時、適宜地介入,而絕不應將其視為各種療法都無效時的最後手段。

  以上所介紹的治療方法,應用得當,可有效地緩解或解除癌痛。但應注意的是,癌症的病情是發展和變化的,癌痛的程度和性質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手術、放療和化療的治療過程,疼痛可能會減輕或產生新的疼痛,因此需要不斷對疼痛進行評估,不斷調整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之,癌痛治療已越來越呈現出多模式鎮痛的趨勢,麻醉醫生應充分發揮本身學科優勢,並與其他學科協作,實現癌痛的綜合治療。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

關鍵字:多模式鎮痛,癌痛治療,發展方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