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物是否增加新發腫瘤的發生率一直是醫患共同擔憂的問題。PROSPER研究顯示,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普伐他汀後,雖然心血管病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是新發癌症增加25%。研究者認為該研究試驗入選患者年齡偏大、可能存在隱匿未發現的腫瘤,因此結果值得商榷。而包括WOSCOPS等同樣應用普伐他汀治療的臨床研究並沒有發現類似情況。許多以心血管死亡為主要終點的大規模隨機對照研究,也未見到癌症和非心血管死亡增加。
值得重視的是,這些臨床研究並非特意為研究他汀與腫瘤的關係而設計,具體到某一種特定部位的腫瘤樣本量都比較小,隨訪時間也較短,所能提供的可信度高的依據並不多。另有一些人群研究或臨床試驗提示,他汀還可能具有減少腫瘤風險的作用。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回顧性分析基礎之上,存在偏倚和缺陷,尚不能得出他汀與癌症危險的確定性結論。基礎研究也發現,他汀類藥物對多種腫瘤細胞有抑製增殖、誘導分化或凋亡、抑製血管發生、降低侵襲轉移等作用。從目前的資料看,他汀對腫瘤的作用是中性的。無論是親水性他汀還是親脂性他汀,也無論是天然他汀還是人工合成他汀,均既不減少也不增加癌症總體危險。
低膽固醇水平與腫瘤的關係一直為人們所關注。2012美國心髒病學會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共納入201名腫瘤患者和402名正常人作為對照。兩組各自在年齡、性別、糖尿病病史、吸煙史以及血壓和體重指數方麵相匹配,所有入選者均無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史。結果顯示,無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史的腫瘤組患者LDL-C水平低於非癌症對照組,診斷腫瘤前18.7年即已出現低LDL-C水平,而非降膽固醇藥物所致。由於部分腫瘤患者已存在膽固醇水平的降低,所以不應常規對腫瘤患者或腫瘤高危人群進行強化降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