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 2012:急性髓性白血病診治進展

作者: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液內科 楊建民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7-23

EHA 2012:急性髓性白血病診治進展
 

  第17屆歐洲血液病學會(EHA)年會於6月14~17日在荷蘭召開,本屆年會續演曆屆EHA年會的精彩,可謂盛況空前,來自全球的近萬名參會代表也獲益匪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相關研究已成為每年大會交流最受關注的內容,現就本次年會中圍繞AML的分子生物學特征、治療、造血幹細胞及造血微環境的相關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分子生物學特征與預後的關係

  CEBPɑ基因新認識

  隨著分子生物學檢測手段的進步和應用,AML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研究更加深入。CEBPɑ是已鑒定的與AML發病相關的基因,正常核型AML(NC-AML)患者CEBPɑ突變率為5%~14%,且此突變類型患者預後良好。

  本次會議再次強調了CEBPɑ突變的重要意義,尤其發現同時存在N-端和C-端突變(雙突變)的患者較CEBPɑ單一突變者預後更好;而野生型CEBPɑ患者較CEBPɑ單一突變者預後好。因此,以往認為CEBPɑ突變是良好預後的分子標誌物,其實主要是CEBPɑ雙突變類型的作用。而在功能研究中,CEBPɑ雙突變與單一突變者也表現出不同的生物學特性。

  新基因,新發現

  近年來,全基因組測序方法鑒定出多個與白血病相關的新基因,本次會議也詳細討論了這些基因的改變對AML發病及預後的影響。IDH1和IDH2是新的重現性點突變基因,在NC-AML中的突變率可達8%~16%,但其對預後的影響目前仍無定論。

  位於4q24染色體的TET2基因可直接影響DNA甲基化而導致去甲基化改變。本屆年會對TET2基因與白血病發病的相關性進行了專題討論。TET2基因通過點突變、基因缺失及不對稱的4q 染色體改變而失活,影響其去甲基化作用;在原發AML中,已發現8%~12%患者存在TET2突變,而在繼發性白血病中突變率高達25%,盡管有報告稱其分子生物學異常可導致預後不良,但仍需更確切的臨床數據支持。

  相對於IDH1、IDH2和TET2而言,DNMT3A基因異常改變與預後的關係展現出較為一致的結果。29%~36%的NC-AML患者發生DNMT3A突變,且此突變類型與年齡大、核型異常、M4/M5亞型及高白細胞計數密切相關,攜有此類突變的患者疾病緩解期及生存期均較短。

  另外,德國兩項研究發現,轉錄因子GATA2基因突變在中危預後組及CEBPɑ突變患者中高發,尤其在CEBPɑ雙突變患者中突變率高達40%以上,但預後尚無一致結論。此外,德國一項研究針對68例t(8;21)(q22;q22)AML患者,使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分別在診斷、不同治療階段檢測RUNX1-RUNX1T1融合基因拷貝數的變化,研究發現,誘導及強化治療後RUNX1-RUNX1T1融合基因轉陰與良好預後直接相關,且骨髓標本相對外周血標本的檢測結果更為敏感。

  法國研究者針對接受抗CD33單抗(GO)治療的278例初發AML患者,分別對初診時、誘導治療及強化治療後NPM1基因突變拷貝數水平進行檢測。研究發現初診時NPM1突變拷貝數對完全緩解(CR)率無影響,而誘導治療和強化治療後的微小殘留病灶(MRD)水平可影響疾病複發。

  最佳治療方案的探討

  2010年,歐洲白血病網絡(ELN)專家組發布了成人AML診治建議,2011年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的研究進一步表明ELN分級係統是目前評估年輕AML患者預後的最佳分級係統。在會議的繼續教育環節,法國東布雷(Dombret)教授詳細解析了2010年ELN專家組關於AML治療的建議和意義。

  傳統的3+7方案(3天蒽環類藥物聯合7天阿糖胞苷)仍是AML標準的誘導方案。而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和由溫伯格(Weinberg)牽頭的多個歐洲臨床試驗組分別針對657例年齡<60歲和813例年齡>60歲的AML患者,均采用大劑量多柔比星(90 mg/m2)治療,結果發現大劑量多柔比星可提高CR率並不延遲造血恢複及緩解後治療的時間。ELN專家組建議除臨床試驗外,不建議使用大劑量阿糖胞苷。同時,Dombret教授也強調患者的療效及預後均須一個長期的觀察,也需更多臨床試驗進一步的驗證。

  幹細胞移植在白血病治療中的地位仍不可撼動,但應強調關注移植相關死亡率(TRM)及應根據初診時的危險分層考慮移植策略。對於中高危年輕AML患者,在首次緩解後即應接受移植治療,但對於具有良好預後的核結合因子(CBF)相關AML,移植不作為首次緩解後的推薦治療策略。正常核型同時發生NPM1突變而FLT3-ITD陰性或CEBPA突變的AML患者預後良好,複發率與TRM相當,近期也被納入可以不行移植治療的範疇。

  治療AML的新藥不斷問世,CXCR4拮抗劑AMD3100單藥及與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聯合應用的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GO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抗白血病作用;德國AML-SG研究顯示,靶向藥物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老年和年輕AML患者均能獲得較高的CR率和總生存(OS)率,尤其對於NPM1突變者;美國研究顯示,老年患者接受標準劑量化療和表觀遺傳學調控藥物治療(地西他濱及其類似物等)後的生存期無明顯差異。

  另外,對於老年白血病患者,年齡並不是不能使用強化療的理由,標準的化療方案不僅延長患者生存期,更會提高其生活質量。兩項來自德國烏爾姆大學急性白血病研究組(AMLSG)的報告顯示,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相關AML(MDS-AML)是患者預後不良的因素,對於此類患者,分子生物學特征已無更多預後提示價值。

  造血幹細胞及微環境

  造血幹細胞及微環境的研究仍是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由於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含量較低,成功分離和鑒定均存在較大難度,而對單個造血幹細胞生命活動的觀察和研究也是繁雜的過程。

  在全體大會報告(Plenary Session)上,德國施羅德(Schroeder)教授介紹了單個造血幹細胞研究的最新方法——長期延時成像技術(Long-Term Time-Lapse Imaging)。幹細胞對微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在對單個造血幹細胞的研究中,利用構建特殊的培養係統,對其生存所需氣體、培養基、溫度、流速等各種條件精準控製,通過長期延時成像技術並結合相關軟件(如回溯性細胞發育作圖技術),每隔一段時間對細胞進行一次成像,在一周及更長時間裏觀察到造血幹細胞的分裂增殖、分化全過程。此技術相對於芯片、PCR、蛋白質免疫印跡等方法,具有同時檢測蛋白水平、單細胞、活細胞、連續變化、高通量、定量數據等諸多優點。因該方法對實驗室的環境、操作技術及分析方法要求較高,故其應用仍在初步階段。

  在維持造血幹細胞發育、自我更新等生物特征的研究中也有新內容介紹。JAM-B和JAM-C是 JAMs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已有報告顯示,JAM-B表達骨髓基質微環境維持造血幹細胞的生物學特征。法國研究者在JAM-B缺陷小鼠中采用JAM-C抗體封閉JAM-C的表達,發現造血幹細胞動員受限製,而對成熟細胞無明顯影響,且JAM-C抗體限製了造血前體細胞的歸巢和遷移。因此,JAM-B和JAM-C在維持造血幹細胞特性方麵也許具有交互作用,但具體機製仍需深入研究。

  總之,本屆EHA年會又是一次承前啟後、交流與分享的學術盛會,圍繞AML的報告可謂精彩紛呈,這些最新報告也將為此領域的研究工作者帶來新的啟示和思考,並為最終提高AML的診治水平奠定基礎。

關鍵字:AML,EHA,幹細胞移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