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NCCN亞洲學術會議上,NCCN理事會主席、美國西北大學本森(Benson)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韋諾克(Venook)教授介紹了V.2.2010版《NCCN結直腸癌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主要更新要點。
據Benson教授介紹,新版《指南》在Ⅱ期結腸癌的風險評估原則上,進行了如下修訂:如果考慮氟尿嘧啶類單藥治療,推薦行錯配修複(MMR)檢測;具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MSI-H)的Ⅱ期結腸癌患者,可能預後較好,不能從5-氟尿嘧啶(5-FU)的輔助治療中獲益。在輔助治療的原則中,修訂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或伊立替康不應用於Ⅱ期或Ⅲ期患者的輔助化療,除非是進行臨床試驗。
在Benson教授看來,對於Ⅱ期結腸癌的輔助治療最具爭議性。既往我們根據Ⅱ期結腸癌患者是否有不良危險因素(如腸梗阻或穿孔、T4、受檢淋巴結<12個、組織學分化差、腫瘤周圍淋巴管/血管浸潤、切緣性質不確定或陽性)來判定患者是否需要輔助化療,但目前尚無一個明確的標誌物或指標來評估高危Ⅱ期結腸癌患者從輔助化療中獲益的程度。因此,對於哪些患者確實需要輔助治療仍不明確。
Benson教授指出,Ⅱ期結腸癌的5年生存率為75%~80%。當前關於分子預後因素的回顧性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一組複發風險較高的Ⅱ期患者,但識別這些患者的預後標誌物尚未在前瞻性試驗中得到證實。
在這些回顧性研究中,一個有趣的分子預後因素是錯配修複缺失(dMMR)。一項研究顯示,采用免疫組化(IHC)檢測的MMR蛋白和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的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可發現結腸癌生物類型的兩種表現,即dMMR對應MSI-H,錯配修複正常(pMMR)對應低度微衛星不穩定性/微衛星穩定(MSI-L/MSS)。2008年一項研究顯示,dMMR可作為5-FU輔助治療結腸癌無效的預測標誌物。2003年一項回顧性研究提示, MSI-H患者並不能從FU的輔助化療中獲益。2008年一項薈萃分析亦顯示,在Ⅱ期患者中,具有dMMR者接受輔助化療較未經治療者並無生存優勢,5年無病生存(DFS)率反而顯著縮短(72%對87%)。 但另一項大型研究QUASAR顯示,與單純手術治療相比,Ⅱ期結腸癌患者接受5-FU/亞葉酸鈣(LV)輔助治療後有3%~4%的絕對獲益,並顯示複發評分、T分期和dMMR是預測Ⅱ期結腸癌複發的關鍵性獨立因子,但遺憾的是,基於療效相關基因建立的模型未能預測5-FU/LV輔助治療的療效。
Benson教授強調,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具有dMMR的Ⅱ期患者,給予5-FU輔助化療非但不能帶來生存益處,反而對患者不利,但目前研究為小樣本回顧性研究,其結果仍須在前瞻性研究中進一步證實。
直腸癌的局部切除
Venook教授介紹,在新版《指南》中,一個很重要的更新點是,經肛切除僅推薦用於T1期腫瘤患者,而不再推薦用於T2期患者的初始治療。
一項美國外科醫師協會腫瘤學組(ACOSOG) Z6041研究,旨在評估T2N0期直腸癌患者接受新輔助化放療後行局部切除的轉歸,然而由於同步化放療的毒性作用,患者失去了接受局部切除的機會,該研究也於2009年11月提前結束。
直腸癌的新輔助治療
《指南》的另一更新點是關於任何T、任何N、可同時切除轉移灶的M1患者,推薦給予2~3個月聯合化療,評估後給予化放療或分期(或同期)切除轉移灶和原發灶。推薦聯合化療方案包括FOLFIRI/FOLFOX/CapeOX±貝伐珠單抗,FOLFIRI/FOLFOX±西妥昔單抗 / 帕尼單抗(僅KRAS野生型)。2010年一項研究顯示,14例Ⅱ/Ⅲ期直腸癌患者接受新輔助化療,不加放療的病理完全緩解率(pCR)為36%。另一項研究顯示,29例Ⅱ/Ⅲ期直腸癌患者接受新輔助化療,不加盆腔放療的R0切除率為100%,pCR為27%。基於這些研究結果,ACOSOG/CALGB 81001提議,對於T1~2N1、T3N0~1適合接受保肛手術的患者,可給予FOLFOX新輔助化療6個周期後重新評估,如果患者疾病進展,則行化放療後行直腸全係膜根治術(TME),如果患者無疾病進展,則行TME,最終的目標是希望90%以上的患者獲得R0切除。(王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