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病史簡介患者男性,71歲,2005年以來每年胸片均示左上肺陰影(圖1、2),10天前複查胸片示陰影較既往有所增大,且出現分葉毛刺征和胸膜牽涉征(圖3)。患者無吸煙史。
輔助檢查血常規、生化常規均未見異常。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示左肺上葉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緣可見毛刺征,臨近胸膜可見凹陷征,直徑約為2.0 cm,放射性分布增高,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為2.0,延遲掃描SUVmax為2.6(圖4)。CT平掃發現病灶CT值為35 HU,CT增強掃描可見病灶強化,CT值為99 HU。右肺野未見確切病灶和異常放射性分布。縱隔及左側肺門可見高密度點狀鈣化灶,左肺門可見一枚淋巴結,直徑約為0.8 cm,放射性分布增高,SUVmax為3.2,延遲掃描SUVmax為3.3。
術後病理2008年7月7日行左上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術後大體病理:左上葉19.5 cm×11 cm×4.5 cm,胸膜光滑,左上葉尖後段球型腫塊2.5 cm×2 cm×2 cm,灰黃灰黑,質硬,邊界不清,侵犯胸膜,餘肺支氣管尚通暢,輕度氣腫。鏡下病理:左上葉尖後段腺癌,腺泡樣型(圖5),部分腺體呈乳頭狀亞型改變(圖6),中-低分化,侵犯髒層胸膜;支氣管切端、主動脈弓下組、隆突下組、葉間組和彙總區組淋巴結未見癌轉移。
診斷分期支氣管肺癌,原發性,左上肺,周圍型,腺型,左上葉切除術後,pT2N0M0,支氣管切端陰性,ⅠB期,體力狀態(PS)評分1
進一步治療選擇對於這例患者,有下列幾種治療方法:① 第三代新藥聯合鉑類輔助化療;② 第三代新藥單藥輔助化療;③ 靶向治療;④ 觀察隨訪。我們傾向於對患者進行第三代新藥(吉西他濱、長春瑞濱、紫杉醇或多西他賽等)聯合鉑類化療。
分析討論
警惕磨玻璃影癌變危險
本例患者從發現左肺陰影到手術確診經曆了近3年時間,從中可以看出肺腺癌生物學行為的複雜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分類,肺腺癌分為五型:腺泡型、乳頭狀型、細支氣管肺泡癌(BAC)、具有黏液分泌的實體型和混合型。有研究顯示,45%~70%的肺癌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分化類型的細胞組成,因此肺癌具有異質性。
由於肺癌的異質性明顯,其組織學形態就顯得更為複雜。有很多研究深入探討了肺內局灶性純磨玻璃影(pGGO)在肺癌診斷中的作用,目前對磨玻璃影(GGO)的病理學基礎已有共識,即GGO是由肺泡內氣體減少、細胞數量相對增多、混合肺泡立方上皮細胞增生、肺泡間隔增厚及終末氣道部分充填等因素所致。伴有實性或半實性結節的局灶性GGO稱混合性磨玻璃影(mGGO),臨床上表現為mGGO的BAC並不少見。GGO作為一種非特異性表現,可由多種原因造成,如炎性病變(包括非特異性和黴菌性)、局灶性纖維化和肺癌,特別是BAC、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均可形成GGO改變,在CT診斷中作出鑒別有時是十分困難的。
日本學者近藤(Kondo)曾報告其對58名受試者(肺內有191個GGO)觀察、隨訪3年以上的結果。153個(80%)GGO結節無變化,25個(13%)增大,13個(7%)在增大的同時有中央部位密度的增加,16個(8%)在觀察了5年或更長的時間後開始出現上述變化,沒有發現GGO結節在形態上縮小或消失者。在58名受試者中,19名接受了外科治療,18例被診斷為肺腺癌,1例為AAH,所有手術切除的肺腺癌直徑均小於10 mm。
該研究提示,約20%的肺內GGO結節在3年後仍有癌變的可能,對懷疑可能是早期肺腺癌或AAH者,應立即采用CT引導下肺活檢以明確診斷,製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此外,在隨訪期間,一旦受試者的GGO出現實性或半實性結節病灶,並經CT增強掃描證實屬強化結節或結節邊緣有腫瘤微血管征,應避免對其無限期隨訪,而應當盡快手術切除,以免延誤早期肺癌的診治。
術後化療
根據生物學指標個體化治療
在過去,對完全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否給予術後輔助化療存在很大爭議,直至2003年之後,幾篇重要文獻的發表,才奠定了NSCLC術後輔助化療的地位,尤其是極具影響的8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ECOG、ALPI-EORTC、IALT和CALGB 9633等)的結果顯示,術後輔助化療尤其是第三代含鉑方案輔助化療可改善完全切除NSCLC患者的術後長期生存,提高5年生存率4%~15%。這種生存獲益在Ⅱ、Ⅲ期NSCLC患者中更明顯,雖然對ⅠB期患者也多主張給予輔助化療,但生存獲益相對較小。
有研究認為,影響NSCLC術後輔助化療療效的主要原因可能與耐藥相關。如切除修複交叉互補基因1(ERCC1)的mRNA表達水平與順鉑耐藥相關:在中晚期肺癌患者中,ERCC1低表達者的中位生存期長於高表達者,這是由於ERCC1高表達可使停滯在G/M期的損傷DNA迅速修複,從而導致其對順鉑耐藥。
但是,Ⅰ期NSCLC患者完全切除術後的ERCC1高表達,更多的是與DNA損傷修複和保護作用相關。上海市胸科醫院對152例根治術後的Ⅰ~Ⅲ期NSCLC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發現ERCC1高表達的Ⅰ期患者不論化療與否,其預後都明顯好於低表達者:高表達組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00%、91.30%和86.74%,低表達組則分別為96.43%、60.71%和57.14%(P=0.0058),其中未接受術後輔助化療者中,ERCC1高表達者的中位生存期長於低表達者(72.00個月對64.67個月,P=0.0327),對接受化療者而言,同樣是ERCC1高表達者生存較好。
上述研究結果提示,今後為了進一步提高肺癌患者術後的長期生存率,應采用基於腫瘤分子生物學檢測的個體化術後輔助化療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