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8歲女性,餐後上腹部疼痛,納差,體重減輕伴發熱6周。上腹部觸及管狀包塊,無觸痛。肝生化和胰酶檢查正常。她的主訴見標題。
一係列檢查結果如下,如何診斷?
英國幽默大師赫伯特曾說過,‘一個文化修養高的人看到香腸,會想到畢加索。’我認為,如果一位醫生探查到上腹部臘腸樣包塊,就考慮到胰管擴張,那麼,他已經過時了。
——《胃腸內鏡》雜誌副主編勞倫斯
該患者被診斷為“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PMN)”,經鼻置管鹽水衝洗胰管後,腹部包塊大小無改變,患者出院。因年齡和健康情況所限,患者未接受手術治療。
IPMN最早於1982年引發關注,並逐漸被公認為是癌前病變,起源自主胰管乳頭狀瘤(分支有變異),分泌大量黏蛋白,導致胰管擴張及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相關胰管上皮細胞組織學表現可為過度增生、發育不良甚至原位癌。
在最近的報道中,大多IPMN為惡性腫瘤,並且多數病變在診斷時即表現為浸潤性癌。正如該病例中的這位患者,IPMN最常見的症狀為腹痛和體重減輕,少有複發性胰腺炎症病史。影像學檢查可確診,其典型表現為胰管擴張、充滿黏蛋白,ERCP顯示壺腹擴張伴自由流動的黏液從壺腹口漏出。
至於上述所謂的“臘腸”,隻是胰管擴張至一定程度的極端例子。(2月29日在線發表於Gastrointest End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