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10日,第10屆國際靶向抗癌治療大會(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argeted Anticancer Therapies,TAT 2012)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召開。TAT 2012是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官方合作會議,由阿姆斯特丹NDDO教育基金會讚助,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協辦。
西班牙Vall d’Hebron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作了題為“PI3K通路抑製劑:我們應當如何深入其中?”的報告,其精彩內容如下: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常被發現在腫瘤患者中被激活,它在腫瘤進展和對抗腫瘤藥物(包括細胞毒類化療藥和靶向藥物)耐藥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影響該通路關鍵組成部分的分子畸變有幾種,其中包括基因突變和擴增(PIK3CA、AKT)以及負調控因素功能喪失(PTEN)。
PI3K通路抑製劑仍處於臨床研發早期階段,它們包括:(a)單純pan-PI3K抑製劑;(b)雙靶點PI3K/mTOR抑製劑;(c)AKT抑製劑;(d)mTOR複合物1和2抑製劑;(e)PI3K亞型特異性抑製劑。研究已經在多種類型腫瘤(乳腺癌、婦科腫瘤、前列腺癌、肺癌、間皮瘤、肉瘤和淋巴瘤)中發現這些抑製劑可使腫瘤部分緩解,延長疾病穩定期,但效果不及預期。
藥效動力學(PD)研究表明,降低腫瘤和相關組織關鍵通路的激活水平,可顯著降低增殖標誌物水平和FDG-PET顯示的攝取值,從而證明“靶標”被“擊中”。相關臨床益處並不局限於PI3K通路激活的腫瘤患者,PD標誌物也未被發現有明確的預測價值。
需要強調的是,基於臨床前研究,PI3K通路抑製劑對“癌基因控”惡性腫瘤(例如攜帶PIK3CA和PTEN突變)的抗腫瘤活性仍不清楚。但是,當前已經清楚的是,抑製PI3K通路可導致代償性受體酪氨酸激酶興奮和適應性負反饋,從而證明癌基因網絡的適應性能力。因此,今後關於PI3K通路抑製劑的研究應聚焦於聯合治療策略,包括聯合BRAF、MEK、EGFR和HER2抑製劑等靶向製劑。在聯合用藥研究中弄清PI3K通路抑製劑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研究結果發現PI3K通路抑製劑缺乏臨床活性,但原因是通路未能被有效地抑製,研究者應當改良用藥劑量和方案,前提是毒性反應可以耐受。相反,如果是別的原因,就應當在腫瘤生物學研究上下大功夫。這些研究是值得期待的。
(注:轉載請注明來源於“醫學論壇網”或“www.cmt.com.cn”)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http://zt.cmt.com.cn/zt/tat2012/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