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PCa)是歐美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位居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的首位。我國PCa 的發病率雖遠低於西方國家,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及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的普及,近年我國PCa 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2000 年,PCa 躍居上海男性十大腫瘤之首。因此,該病應得到更多重視。
2011 年,PCa 的診斷與治療取得了一定的國際進展,本文將就此進行簡單介紹。
早期診斷
血清PSA是PCa早期診斷的有效標誌物,顯著提高了PCa的診斷率,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部分隱匿性PCa 存在被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的可能。因此,關於是否須對所有高於一定年齡的男性都進行PSA篩查尚存爭議。
美國的Stacy等通過回顧性分析認為,男性早年(≤60歲)的基線PSA測量值是該男性其後20~25年罹患PCa風險、腫瘤進展及疾病特異性死亡風險的重要預測因子。因此,基線PSA值可能有助於進行人群PCa危險度分層和製定個體化篩查方案。
在美國,每年超過1百萬男性會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其中多數僅因血清PSA升高接受活檢。美國密歇根大學的Chinnaiyan等報告的一種新型尿液檢測方法,能區分具不同PCa風險的患者,為血清PSA升高患者提供了一種判斷是否須進行活檢的新工具,盡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檢。該方法應用PCa特異性基因的改變檢測癌症,檢查尿液中TMPRSS2與ERG兩個基因的融合情況及前列腺癌抗原3(PCA3)的變化情況,並按其含量高低將患者分為低水平組、中等水平組和高水平組。結果顯示,低水平組、中等水平組和高水平組的PCa患者分別占21%、43%和69%,低水平組PCa發病率及高級別PCa所占比例與高水平組存在顯著差異;此外,尿TMPRSS2:ERG水平也與臨床上提示PCa危險度的指標(如腫瘤大小和Gleason評分等)顯著相關。因此,對於已知血清PSA升高的男性,活檢前進行TMPRSS2:ERG水平檢查和PCA3尿液篩查可顯著提高對癌症風險的預測。
手術治療
目前,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已較為普遍,單孔腹腔鏡和筋膜內切除等技術亦在不斷發展,並已開始進入機器人手術時代。然而,不論采用何種手術方式治療局限性PCa,其目標都是根治性切除腫瘤,同時盡可能避免尿失禁、尿道狹窄和勃起功能障礙等並發症的發生,保證患者的預後及生活質量。
單孔腹腔鏡前列腺根治術(LESS-RP)在國內外均有開展,但目前技術尚不成熟,手術器械也有待進一步完善。關於LESS-RP,尚無大宗病例報告,更無中遠期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的發布。目前的文獻僅能說明單孔腹腔鏡可完成前列腺癌根治術,但在手術時間上還遠長於傳統的腹腔鏡操作,其他圍手術期指標也無顯著優勢。雖手術器械已有預彎、尖端可彎曲旋轉及尖端和後端均可彎曲旋轉等改進,但仍存在操作較為困難和器械間相互幹擾等缺點。部分作者報告手術尚須增加1~2個操作套管,已非實際意義上的單孔腹腔鏡手術。但相信隨著器械及技術的進步,LESS-RP仍會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在對局限性PCa患者行保留雙側神經(BNS)的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根治術(RALP)時,關於理想的分離平麵仍存在爭議。意大利的Gallina等研究了255例接受BNS RALP的患者,對其中75例(29.4%)采用筋膜間技術,180例(70.6%)采用筋膜內技術,研究者探尋了手術方式與排尿控製(UC)和勃起功能(EF)恢複時間的關係。
結果表明,手術方式並未影響UC的恢複;但與筋膜間技術相比,以筋膜內技術進行手術顯著加快了EF的恢複(術後6個月時46%對63%,術後1 年時55%對78%,P =0.03);筋膜內技術是EF恢複的獨立影響因素。但在腫瘤控製方麵的結果仍有待於長時間隨訪觀察。
另一項研究比較了293 例開放的和208例機器人輔助下采用筋膜內技術進行的BNS前列腺根治術。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機器人輔助組的手術切緣陽性(PSM)率顯著高於開放組(HR為2.8,P =0.01),但在低危患者(術前PSA<10 ng/ml,臨床分期T1期,活檢Gleason 評分≤6 且陽性針數≤33%)中,手術方式對PSM無顯著影響(機器人輔助組為8.7%,開放組為2.6%,P =0.2)。此結果表明,采用筋膜內技術進行RALP時,應嚴格選擇患者。尤其是在我國,PCa患者仍以高危者居多,該項術式尚不宜廣泛開展。
PSM 可導致生化複發的風險增高,須進行輔助性或補救性治療。意大利的Buffi等研究了170例因局限性PCa接受BNS的RALP患者,這些患者均接受了術中冰凍切片(IFS)檢查。病理學家切取前列腺邊緣2~5 mm 厚的墨染切緣進行檢查,若IFS 檢查發現PSM,則繼續切除同側的神經血管束並進行切片病理檢查。依據D’Amico危險度分層標準,共有121例(71.2%)低危患者和49例(28.8%)中危患者。結果顯示,對於低危組患者,IFS 對最終病理學檢查為PSM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 預測值分別為83.3% 、98.9% 、95.2% 和96.0%;中危組患者的這幾個數值分別為85.0%、100%、100%和90.6%。因此,IFS檢查可有效預測最終病理學檢查的PSM率, 進而或可用於擴大中危PCa患者接受BNSRARP的適應證。
PSM 多發生於前列腺尖部(>50%)。美國的Srivastava等報告了一種新的RALP術中解剖前列腺尖部的方法——尖部逆向解剖技術。此方法可改善鄰近解剖結構的顯露情況,並降低尖部PSM的發生率。同一術者完成了370例采用此技術的RALP,與此前370例采用經前方傳統路徑尿道橫斷技術的患者相比,前組患者尖部PSM率顯著低於後組(1.4%對3.8%,P =0.037),盡管在最終的病理標本中,尖部逆向組患者發現侵襲性腫瘤(pT3a 期)的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16%對10%,P =0.027);術後6個月患者發生勃起功能障礙和尿失禁的比例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在腹腔鏡及機器人輔助下行前列腺根治術,可減小術中創傷,並減少術後並發症的發生。但如何判斷盆腔淋巴結轉移並給予治療,目前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荷蘭的Henk 等報告了一種兼具放射性和熒光的顯影劑ICG-99mTc-NanoColl,其可用於術前、術中和術後使盆腔淋巴結顯像。此研究選取了11例預行RARP術且淋巴結轉移風險較高的患者,術前往患者的前列腺中注射此種顯影劑,然後進行同位素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掃描(SPECT)/CT 檢查以顯示患者盆腔淋巴結狀態;術中再利用熒光進行觀察,顯示出術前SPECT/CT檢查識別到的淋巴結。所有患者均接受包含淋巴結清掃的RALP。對切除的淋巴結進行分析後顯示,淋巴結的放射性和熒光物含量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這表明該種顯影劑可用於RALP 手術,幫助術中淋巴結的顯露和清掃。
圖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被釋放入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