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治療——醫學本質的回歸

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陳釩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2-03

  醫生這個行業最早是從巫師和牧師中分化出來的,故醫學從起始時就包涵了應從軀體、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麵對其所照顧者進行幫助的含意。因此,若醫護人員隻看到患者的“疾病”,而未從“人性”的角度對其進行觀察並給予全麵照顧,就背離了醫學的本質。隨著醫學的發展,誕生了一個專門為各類晚期疾病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幫助的學科——姑息醫學(見圖),其也被稱作臨終關懷學、寧養醫學或安寧緩和醫療等。姑息治療將患者及其家屬視為一體,將軀體、心理和精神治療相統一,以主動、全麵的醫療及護理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以使醫學更加完善和回歸其本質。

 inserted image

  那麼,什麼是姑息治療?其基本定義和特點是什麼?如何通過姑息治療解決腫瘤患者的精神困擾?本文將對其進行全麵介紹。

  定義及特點

  姑息治療的定義

  現代姑息醫學最早是從臨終關懷發展而來的。上世紀60年代,桑德斯女士在英國成立了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隨著臨終關懷不斷發展,姑息醫學的理念和定義也在不斷改進。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改進後的姑息治療定義是:姑息治療是醫護人員為那些對治愈性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提供的完全、主動的治療和護理,不但控製疼痛及相關症狀,還重視心理、社會和精神(即靈性,指人的信仰、價值觀、世界觀及宗教等)問題,以使這些患者及其家屬獲得最好的生活質量。

  此定義表明,最初姑息治療是一門研究和管理一類特殊患者的學科,這些患者患活動性、進行性且預後不佳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神經係統疾病及其他慢性病),故治療重點在於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最早在西方,姑息治療被視為僅用於不適合根治性治療者。但隨著姑息醫學的發展,人們發現這種以控製患者症狀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的支持性治療在醫療過程的任意階段都十分重要。因此,對於處於疾病各期的患者,姑息治療都是不可或缺的醫療內容,對於腫瘤患者亦然。現在,如何把根治性治療與姑息治療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已成為現代醫學的最新熱點。

  當然,臨終關懷仍是姑息治療中最重要的內容和最主要的適用階段。姑息醫學的理念是:堅定生命的信念,把死亡視為一種正常過程,既不促進死亡也不推遲死亡,減輕疼痛及其他痛苦症狀。臨終關懷提供了一個將心理和精神治療相結合的支持係統,使患者可在臨終前過一種盡可能主動的生活;同時也為其家屬提供一個支持係統,幫助他們妥善處理和正確麵對患者患病期間出現的狀況和死亡帶來的悲傷。

  姑息治療的特點

  · 以照顧為主,滿足臨終患者心身和精神(靈性)需求;

  · 通過醫療團隊方式照顧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計劃由全團隊共同決定,每位成員須不斷學習,即是專家,又是通才;

  · 腫瘤患者的姑息治療團隊包括腫瘤醫生、麻醉師、心理醫師、全科醫生、社會工作者、護士、哀傷輔導員、義工、患者家屬和其他社會群體;

  · 以家庭為照顧單位,重視患者及其家屬的感情,使患者家屬心理達到“生死兩相安”;

  · 減輕痛苦,控製症狀,使患者生命末期生活品質好,達到“莊嚴地出生和死亡”與“死亡皆自然”法則,不“加工”死亡;

  · 讓患者積極地活到最後,尊重患者對死亡地點的選擇。

  解決精神(靈性)困擾

  “ 醫生,能否給我打一針,讓我可以早點結束痛苦! ”

  有人可能會說:症狀控製容易理解,精神照顧是怎麼回事呢?在此,我舉例介紹腫瘤患者可能出現的精神(靈性)痛苦及就此醫生如何提供靈性照顧。

  醫生遇到被癌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時,常聽到上麵這種提問。對此,醫生能給出什麼答案?直接對患者說“安樂死不合法”?這樣,顯然不近人情。那麼,安慰一下,“要勇敢!想想比你更不幸的人!”、“我能了解你的感受!”然後,患者不再說話。但這樣的“安慰”話不僅對幫助患者無濟於事,還常常產生反作用,患者會更覺得自己的痛苦無人能理解,於是更加封閉自己。

  “你覺得人生已沒意思了,若以後會越來越壞,你寧可不要了?你一定是覺得很痛苦才會這麼說,這樣的人生不是你原本想要的!”

  其實,我們並不急於回答患者這樣的提問。一個好醫生這時會意識到:此種患者存在精神困擾。當患者要求“安樂死”或質疑生命意義時,進行姑息治療的醫生應先以同理心理解其心情,像上麵這樣幫他把說不出的話說出來。然後期待患者繼續說出心中的鬱悶。

  何為靈性困擾 簡單說,靈性困擾就是:一個人遭逢變故後驚覺原本深信不疑或從未質疑過的事已不再是“真理”,並因此產生“我的世界垮了”或“我不知還能相信什麼”的痛苦感覺。患者要麼說“人為什麼生來要受苦?最後要死去?”或“我活著有什麼用?”要麼認為“若癌症治不好且疼痛無法控製,就隻有痛苦而死”、“止痛藥不是好東西,須盡量不吃,疼痛最好忍著”或“嗎啡是毒品,隻有壞人才用”等,這都屬靈性困擾,而不僅是心理上的忿怒、焦慮、憂鬱和擔心。正因存在各種靈性困擾,患者才要求“安樂死”、才不按醫囑足量用藥、才會在疼痛時勉強忍受且說不疼,甚至有些患者會選擇自殺……

  同理心回應 若患者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對存在提出質疑、信仰上受到衝擊、講出不合理的治療要求、不理智地拒絕治療或重複詢問同一問題,這都表明患者存在靈性困擾,對此,最好以同理心回應(empathic response),幫患者說出其心中的話。同理心的回應其實很簡單,即用姑息治療者的話表達出患者心裏的想法。若醫生不確定患者是怎麼想的,就以開放性問句詢問,問明患者表象後麵“真正的”問題,然後再設法給予同理心的回應,幫其說清其自身感受。

  當醫生以同理心回應患者後,他們常表現為突然淚流不止,鬱積的情緒一股腦冒出。這看似很可怕,好像醫生“冒犯”了患者,但其實,醫生以靜默與陪伴為回應,在沉默中接納患者的情緒與眼淚,陪在患者身邊,就是接納其情緒的最好表示。這時,醫生須做個稱職的傾聽者,在專注的傾聽中,不斷鼓勵患者講出其真實的心境情緒,藉此幫助患者理清其思緒和麵對自身的不安。眼淚是得到醫治的表現。此後,患者會從這段苦難中得到靈性上的成長,也會因此激發出勇氣。同理心是為患者減壓的最佳方法,可給其麵對疾病的勇氣。

  靈性照顧的重點 靈性照顧主要包括:幫助患者回顧生命和認識其自身價值、使其寬恕他人與被寬恕、滿足其愛與被愛的需要、點燃患者希望及以絕對尊重患者信仰的哲學為其服務。醫護人員要通過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靈性關懷能力,學會積極主動地傾聽、發自內心地稱讚和以同理心作出回應,並練習以“同理-說明-再同理”的方式向患者表達,這些都是現在醫學課程未囊括的技能。

  作者的話

  發展姑息醫學是醫學自我完善和社會穩定的需要。為滿足姑息醫學服務的需求,醫務工作者除須具備相關的理念和技能,建設姑息醫學團隊也十分重要,須就此設立專業機構並將其逐漸完善。發展姑息醫學學科也很重要。未來每位醫務工作者都須經過姑息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念的培訓,才能使醫學真正回歸其本質。

關鍵字:姑息治療,醫學本質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