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研究熱點七麵觀之靶向治療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趙麗君 王春芳 祁文娟 張靜 李琦 周敬偉 李明珠 魏麗惠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1-17

  “在大多數靶向藥物的治療應用中,靶子活性與腫瘤的相關性隨整體人群的變化有很大波動,我們亟需一種高度預測性的生物標誌物。”

抗血管生成抑製劑的應用

  血管生成對腫瘤的形成過程至關重要,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發展的機製和過程,大量針對血管形成機製的分子靶向藥物應運而生,且其中許多藥物已被應用於臨床腫瘤的治療,一部分已成為腫瘤治療的常規用藥。

卵巢惡性腫瘤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依賴於血管生成的腫瘤,貝伐珠單抗是針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的單克隆抗體,也是最早應用於臨床的抗血管生成藥物。既往大量臨床前研究已表明貝伐珠單抗在卵巢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後一係列有關貝伐珠單抗治療複發卵巢癌的臨床Ⅱ期試驗,及其作為複發卵巢癌和一線輔助治療的Ⅲ期臨床試驗(包括GOG-0218研究、ICON7研究和OCEANS研究)已證實,在傳統化療中加用貝伐珠單抗可有效延長卵巢癌患者的PFS期。盡管目前全球的研究集中在貝伐珠單抗聯合不同化療藥物、不同生物製劑治療不同人群、不同腫瘤期的作用,但其對OS的影響尚未知。阿柏西普(aflibercept)是一種針對VEGF的IgG融合蛋白,目前也已被列為聯合化療應用的分子靶向藥物。

  對抗VEGF分子靶向抗體藥物耐藥機製的研究使得研究者們發現了其他許多潛在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這些研究集中在多激酶抑製劑如帕唑帕尼、BIBF-1120、西地尼布(cediranib)、AMG-386、XL-184、AZD 6474等的臨床Ⅱ期和Ⅲ期試驗。有研究表明,在對卵巢癌患者應用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時,患者選擇至關重要,卵巢癌的種類和血清腫瘤標誌物水平可協助判斷抗血管生成藥物的療效。

抗血管生成治療的新方向

  血管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高度調控的過程,深入研究腫瘤血管形成的分子機製有助於發現血管形成的靶點及抗血管形成因子。目前一些抗血管因子的藥物正被應用於臨床試驗並已顯示出抗腫瘤活性的前景,但即使某些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也限於特定的生物條件。

  在大多數靶向藥物(例如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的治療應用中,靶子活性與腫瘤的相關性隨整體人群的變化有很大波動。因此,鑒於治療高成本和可能出現的相關毒性,我們亟需一種高度預測性的生物標誌物。

  同時,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即使出現期待的抗腫瘤效應,由於耐藥性的出現也會最終使得腫瘤進一步生長和惡化。引起固有或獲得性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耐藥的可能通路包括非受體激酶、其他生長因子[包括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白細胞介素8(IL-8)等]、轉錄抑製因子(如EZH2)、NOTCH家族、促血管生成素(Ang)及其受體Tie構成的Ang-Tie係統,除此之外,腫瘤脈管係統的複雜性也參與其中。內皮細胞是腫瘤血管形成的關鍵,一些其他細胞類型也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包括血管外膜細胞、血小板、腫瘤相關纖維原細胞、腫瘤細胞、巨噬細胞等。盡管腫瘤血管形成的複雜機製難以理解,但其依然為有效抗血管治療提供了機會。

關鍵字:卵巢惡性腫瘤,VEGF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