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轉化醫學到臨床,從古老的外科治療到放療再到化學治療,人類與癌症抗爭的腳步在不斷研究、驗證、再研究的過程中前進,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最佳治療方案的步伐,熱點話題也層出不窮,新年的鍾聲即將響起,回顧2011年,腫瘤領域又有哪些熱點研究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呢?
係統縱隔淋巴結清掃未改善早期NSCLC患者生存
曆時十年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ACOSOG Z0030)針對N0或非肺門N1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比較了肺切除術中縱隔淋巴結采樣(MLNS)與係統淋巴結清掃(MLND)對患者生存的影響。
研究共入組1111例患者,術中首先對縱隔淋巴結進行采樣活檢(右圖),活檢陰性者隨機入組MLNS(555例)和MLND(556例),中位隨訪6.3年後結果顯示,MLNS組和MLND組中位生存時間無顯著差異(8.1年對8.5年,P=0.531),中位複發時間亦無差異(P=0.655)。研究認為,對於術中充分淋巴結采樣活檢確證為陰性的早期NSCLC,縱隔MLND並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也未降低局部和遠處複發率。
■ 專家觀點
研究結論不適合在國內現階段推廣
廣東省人民醫院鍾文昭教授和吳一龍教授指出,ACOSOG Z0030研究實質就是在對患者係統LN采樣後,病理分期為N0或非肺門N1NSCLC患者隨機分組,對比係統LN清掃和不清掃的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與我們的預期一樣為陰性,4%的患者縱隔LN分期在術中采樣時為N0,而清掃後為N2。
但將該結論應用於臨床實踐前,須關注研究設計中“早期患者的選擇”和“LN切除範圍概念的變更”這兩方麵:①入組患者是病理分期為N0和非肺門的N1,T1或T2期的NSCLC;②通過縱隔鏡、胸腔鏡或開胸活檢胸內LN手段進行精確的病理分期;③術中患者冰凍活檢病理分期後隨機分為MLNS組和MLND組。
在與2002年Wu(吳)等的單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進行對比後,最終獲得的結論非常謹慎:若術中係統性肺門、縱隔LN采樣的冰凍結果為陰性,進一步的係統性LN清掃不能給患者帶來生存獲益。該結論並不適用於僅通過影像學診斷為早期肺癌及精確病理分期為N2的患者,基於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CT的臨床分期不等同於外科手術分期,若術中沒采用該研究中的外科分期,則須按照Wu等的建議,采用係統性LN清掃以提高分期準確性、改善生存。該研究結論建立在歐美國家術前精確分期手段普及的基礎上,體現了美國重視術前、術中N分期的觀念。鑒於目前我國術前精確分期手段仍不足,以及與傳統采樣術和該研究中係統性LN切除觀念的差異,該結論並不適合在國內現階段推廣。
“ACOSO GZ0030研究結果在2011年第14屆世界肺癌大會上被反複提及。該研究結果一經揭曉,給國內一些醫生造成了困擾和動搖,部分醫生甚至以為現在可以不需要再進行係統性淋巴結清掃了。但這項研究同時也強調了肺癌縱隔淋巴結清掃的重要性,隻是被部分學者誤以為可以不做清掃了。”——吳一龍教授
不可切除Ⅲ期NSCLC 大劑量放療未必有益
今年在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上報告的RTOG 0617研究將423例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隨機分為放療標準劑量(6周,30次,2 Gy/d,共60 Gy)±西妥昔單抗組或大劑量放療(7周,37次,2 Gy/d,共74 Gy)±西妥昔單抗組。入組標準包括活檢證實ⅢA/B,體能狀態(PS)評分為0或1及1秒用力呼吸量至少為1.2 L/s。排除標準包括鎖骨上或對側肺門疾病,體重減輕至少10%及之前未接受手術。
結果顯示,大劑量放療未能改善患者OS,3個因素(60 Gy劑量、非鱗癌、腫瘤體積小)與OS顯著相關;大劑量組與標準劑量組毒性反應無顯著差異。
■ 專家觀點
更多並非更好
研究者介紹,作為30年來首項評估肺癌最佳放療劑量的研究,RTOG 0617研究有望改變臨床實踐。目前,非標準劑量(大劑量)放療已在美國應用,尤其是對於那些雖不可治愈但仍可接受積極治療的Ⅲ期患者,因為其病變仍局限於肺和淋巴結而尚未發生其他部位轉移。因此該研究結果令人吃驚。
目前,臨床醫師對是否采用大劑量放療也存有爭議,美國佛羅裏達醫院學者指出,在過去5年中他們已廣泛使用了74 Gy的劑量用於治療不可切除Ⅲ期患者,而海倫·格雷姆癌症中心學者則辯駁道:“我們那裏僅少數患者接受74 Gy治療,我們提倡60~74 Gy的劑量,具體選擇取決於患者肺、食管、心髒和脊髓的功能情況。”
如美國M.D安德森中心的學者所言, 我們應思考,研究中是因為同步放化療的強烈方案影響了大劑量放療療效?還是不適當的照射靶區導致大劑量組出現更多的毒副作用?抑或是肺癌本身的劑量效應就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