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從左至右:圖1為X線造影圖片 ;圖2為食管固有肌層腫瘤內鏡圖片;圖3為食管固有肌層腫瘤內鏡超聲圖片 下圖從左至右:圖4為封閉隧道開口並置入減壓胃管;圖5為完整挖除的食管固有肌層腫瘤 |
近日,山東省立醫院消化二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許洪偉教授成功為一名39歲男性患者應用內鏡下食管粘膜下隧道技術完整的切除了食管固有肌層平滑肌瘤,腫瘤大小約3.5×2.0cm,免去了病人行開胸外科手術治療的痛苦,並且身體上沒有任何手術切口,術後6天病人即康複出院。
接受該治療的是來自於山東省濟南市的一名農民患者,該患者近期出現胸骨後疼痛、輕度進食梗阻感強烈約2個月餘。基層醫院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胸部CT及MR檢查後考慮為食管占位性病變。來山東省立醫院行超聲內鏡檢查後,專家組考慮為來源於食管固有肌層的腫瘤,且為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屬於食管粘膜下腫瘤的一種。許洪偉教授介紹說,所謂食管粘膜下腫瘤,包括來源於食管粘膜下層及食管固有肌層的腫瘤,多數為平滑肌瘤,少數為間質瘤。腫瘤較小時症狀不明顯,一般在健康查體時可發現。定期隨訪觀察時顯示,該類腫瘤有增大及低度惡變傾向,而無自行縮小或消失的可能。腫瘤較大時則出現進食梗阻感、胸骨後隱痛等症狀,並且此時再行治療則難度增大,所以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
許洪偉教授帶領科室人員認真討論該病人的治療方案,最終決定應用最先進的消化內鏡技術,即內鏡下食管經粘膜下隧道技術腫瘤切除術為病人切除食管固有肌層腫瘤。治療過程中,內鏡下見距門齒26—30cm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變,自距腫瘤上極約4cm處,打開粘膜至粘膜下層並建立食管粘膜下隧道。暴露腫瘤部位後,切開並剝離腫瘤表麵的肌層組織,使腫瘤完全暴露並徹底分離後,將其完整挖除並從患者口腔內取出,遂封閉隧道開口,手術獲圓滿成功。術後第2日病人即可下床活動,術後第3天進食流質,術後第6天康複出院。
據許洪偉教授介紹,對於食管粘膜下腫瘤,包括粘膜下層、固有肌層的平滑肌瘤或間質瘤的治療,以往均是外科開放式手術。傳統的後外側開胸食管平滑肌瘤摘除術效果肯定,但卻是典型的“小手術,大切口”,創傷較大,並且對患者呼吸和循環係統影響較大。近年來發展的MS微創剖胸切口以及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食管粘膜下腫瘤,與傳統的外科手術相比創傷減小,但從胸腔及縱膈入路對於主動脈弓或氣管隆突水平的腫瘤,則往往存在手術難度大、風險大、操作時間長等不足。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其相對於消化內鏡下微創治療技術而言,創傷仍較大。新近國內外開展的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甚至更新的消化道固有肌層腫瘤內鏡粘膜下挖除術,往往不能完整切除肌層腫瘤。對於較深層的、較大的腫瘤,食道穿孔的幾率較大,同時出現縱膈氣腫並感染、氣胸的幾率也較大。由於病灶局部創麵較大,一旦穿孔,內鏡下一般難以封閉,需轉至胸外科再行外科手術治療。目前開展的內鏡下食管經粘膜下隧道技術腫瘤切除術則彌補了上述各種術式的不足。據許洪偉教授介紹,所謂“隧道技術”是指將粘膜開口之後把粘膜下層剝離,使粘膜層與肌層之間形成一隧道式結構,胃鏡進入隧道有一定的操作空間,更主要的是即使由於腫瘤較大較深或與食管外膜粘連,而完整切除無法避免穿孔時,粘膜下隧道的開口距離腫瘤病灶或外穿孔處尚有3~5cm的距離,同時病灶表麵的粘膜是完整的,所以隻需封閉隧道開口,就不必擔心傳統全層穿孔帶來的縱膈感染等嚴重後果。與胃壁固有肌層腫瘤治療相比,該新技術操作難度更大,發生出血、穿孔等並發症的可能性更大,創麵封閉更困難,因此對內鏡醫生的技術要求極高。
經檢索查新,此例內鏡下微創手術乃山東省內首例,國內也僅有幾例孤立報道。該新技術在國際上創始於2010年。由山東省立醫院消化二科許洪偉教授完成的該例成功手術,也是國際上采用此高新技術完整切除而無穿孔等任何並發症發生的最大的固有肌層腫瘤。這標誌著山東省立醫院消化科在消化內鏡診治水平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已躋身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