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頭個10年間,在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的組織和領導下,全國肺癌大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已成為我國肺癌領域的重要會議之一。這其中,時任主任委員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功不可沒。在吳教授眼中,今年大會在主題、設置等方麵均有一定特色,值得細細體味。
“主題的兩層含義,一個都不能少”
當談及本次全國肺癌大會的主題——“關注肺癌病人生存質量,優化肺癌個體化治療”時,吳一龍教授強調,這是為適應我們現代醫學發展趨勢和潮流而特別選定的。當今醫學對癌症的治療,強調不僅要使患者活下去,而且要使其活得更好。因此,本次肺癌大會主題的兩部分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在關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優化個體化治療;而為了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需要因地製宜、因人而異,給患者提供更具體、個體化的治療。這體現了目前肺癌治療所強調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指肺癌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能承受什麼樣的治療,醫師需要考慮其耐受性而給予毒性適當的治療。當前,肺癌診治已經進入了一個分子分類的時代。組織學類型及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的進一步分類使個體化治療上升到了第二、三個層次,其中第三個層次即是我們常說的在生物標誌物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可見,本次大會主題中的兩部分可謂是“一個都不能少”。
“要從根本上進行預防”
吳教授指出,在當前肺癌研究領域,有幾個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關注肺癌研究最新發展動向。隨著更多靶點的問世,這些針對不同特定靶點的個體化治療仍是未來焦點之一。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學習如何重新認識和優化原有的常用治療方法。尤其是對於一些沒有條件接觸到這些先進治療手段的基層地區,如何將現有治療進行更合理的利用是首要任務。例如,在剛結束的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上,美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給我們敲響了警鍾。這項30年來首項探討肺癌最佳放射劑量的大型研究,並未達到人們的預期結果: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Ⅲ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大劑量(74 Gy)放療並未顯示出優於常規劑量(60 Gy)的優勢。再如吳教授在今年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上報告的有關肺癌縱隔淋巴結清掃的問題,也是源於部分醫師對國際大型研究理解的偏頗造成的誤區。“這些概念絕不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我們應對其前因後果作一係統分析。因此,如何關注現有治療新增加的證據及如何消化和吸收,是每位醫師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的才能。”
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美國國立肺篩查試驗(NLST),顯示了對吸煙者的小劑量螺旋CT篩查,可使其肺癌死亡率降低20%,全因死亡率降低7%。這是一項被譽為足以影響肺癌曆史的為數不多的重要文獻之一。我們從中也可能得到一些啟示,即如何開展針對我國肺癌易感人群的早期篩查?為何近年來我國患者的肺癌疾病譜發生了一些改變,為何腺癌發病率越來越高?也許,多問些為什麼,從根本上開展肺癌的預防,其效果要強於僅是強調“戒煙、控煙”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
“用自己的原創成果說話”
作為本屆大會主席,吳教授還特別介紹了今年肺癌大會設計上的兩大特點。一是相對降低了講解國際肺癌領域新進展的比例,但擴大了對自己工作的彙報,突出“原創”元素。近年來,我國肺癌研究者相繼開展了數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涉及主題均是目前國際肺癌研究焦點。本次肺癌大會特邀了這些研究的作者展示工作成果,這也是大會的一次非常大的進步和改變,值得關注。另外,大會還特設了“病例討論”環節,所選病例均涉及當前爭議較大的治療,通過采用這一與大家臨床實踐息息相關的討論形式,相信會對爭議問題的探討有一定幫助,也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說到原創性研究,還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胸部腫瘤協作組(CTONG)。近年來,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年會的講台上大放異彩的INFORM、OPTIMAL研究等,均是在CTONG組織下開展起來的。當我們問及這些研究取得矚目成績的原因時,吳教授謙虛地回答:“因為這是一個誌同道合的組織,大家都保持著一顆平常心,精誠合作,不求驚天動地,但求腳踏實地做些事情。”
吳教授認為,CTONG的成功也給現在、未來肺癌乃至其他癌症研究帶來啟發,即我們要學會“有遠有近”。也就是說,我們需具備高瞻遠矚、敏銳洞察問題的能力。現在的難題,不代表若幹年後仍難解,關鍵是眼光要放遠一些。同時,我們也應克服浮躁心態,踏實走好每一步,靜心做好每件事。在今天,這正是難能可貴的一點,值得我們大家不斷地學習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