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腫瘤學:在探索中前行

作者:王邁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8-11

  《論壇報》:在中國內科腫瘤學早期的發展曆史中,有哪些令世界同行矚目的成就?

  孫燕院士:我們曾經開展了全國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調查以及在腫瘤高發區開展了研究工作,這些工作都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

  例如對河南省林縣食管癌現場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針對食管癌高發地區展開大規模普查。在調查的基礎上,衛生部又在1973~1975年組織了全國居民死亡回顧調查,並編寫了著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受到全世界同行的重視。從80年代中期經過多次論證,我們和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達成了協議,在高發人群開展維生素加微量元素的雙盲幹預實驗,結果在1993年發表在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J Natl Cancer Inst):治療組食管癌、胃癌和白內障發病率明顯下降,成為全球第一個陽性試驗。

  1974年,孫宗棠與湯釗猷等在江蘇啟東開展大規模肝癌篩查工作,並提出了“小肝癌”和“亞臨床肝癌”等概念,很快得到國際上的關注。為此,NCI將1979年度金質獎章授予孫宗棠、湯釗猷和朱源榮3位醫師,以表彰他們在腫瘤早期診斷、治療方麵作出的巨大貢獻。

  1975年開始,我們在雲南個舊錫礦展開了肺癌現場研究,並在之後每年派醫療隊協助展開篩查和治療。我本人也曾在1981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介紹了雲錫肺癌的情況,受到廣泛關注。之後,美國NCI邀請雲錫礦工肺癌研究人員赴美講學交流,並達成合作項目。

  為了紀念建國60周年,我們曾總結我們臨床腫瘤學的重要成果(《中國新藥雜誌》 2009;18:1695)。雖然我們遭遇了十年浩劫這樣的幹擾,但還是取得一定成績。

  《論壇報》:近年來中國臨床腫瘤學家參與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您認為有哪些成果值得矚目?

  孫燕院士:由我國學者發起組織的、在亞洲多中心開展的Ⅲ期研究(IPASS),發現在亞洲的非吸煙肺腺癌患者中,吉非替尼作為一線治療優於傳統化療;這一優勢尤其體現在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中。這項結果進一步促進了分子靶向治療在常見腫瘤中的應用,更是我國臨床腫瘤學者對世界醫學作出的重要貢獻。

  EACH研究是另一項多國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研究。研究比較了在晚期肝癌患者中,FOLFOX4與DOX的療效。結果顯示,FOLFOX4方案耐受性良好,顯著延長患者的總生存和無進展生存。這是第一次證明係統化療可以有效改善晚期肝癌患者預後。

  另外,旨在比較厄洛替尼與傳統化療一線治療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療效的OPTIMAL研究,也在2010年ESMO年會上報告了結果,並進一步為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今年我們在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報道了自主研發的TKI藥物——埃克替尼,受到國際同行關注。在EGFR TKI中,其療效和其他TKI相當但不良反應較小,得到國家藥政部門批準上市。

  《論壇報》:您對內科腫瘤學未來的發展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孫燕院士:應當看到,腫瘤內科治療已經有了很多進展,相當多的腫瘤,已經可以通過內科治療達到根治;另一些常見腫瘤,內科治療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研究的進展,新藥和新方法的湧現,臨床腫瘤內科的治療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我們已經開始思考什麼是我國臨床腫瘤學的特點?其中包括:中西醫結合,辯證論治——提高預見性;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實現有的放矢;循證醫學——規範化、個體化;扶正祛邪——重視宿主情況、基礎疾病、免疫和骨髓功能重建等;治未病——重視預防、重視防止複發;以人為本——重視生活質量和遠期結果等等。

關鍵字:內科腫瘤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