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腫瘤學: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王邁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8-11

  8月4日~7日,第五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CSMO)在北京召開,國內外與會專家與來自全國的腫瘤專科醫生共享了這次學術盛宴。在開幕式後的主題演講環節,CSMO大會主席孫燕院士和歐洲腫瘤內科學會現任主席克爾(Kerr)教授、前任主席阿爾芒(Armand)教授、日本愛知縣癌症中心小川(Ogawa)教授進行了主題演講,和與會者分享了他們對內科腫瘤學的思考與展望,成為會議的一大亮點。

  孫燕院士:麵對未來,我們可以保持樂觀

  孫燕院士首先回顧了中國腫瘤學發展的重要成就。其中,癌症高發區研究,如河南省林縣食管癌高發區以及雲南個舊錫礦肺癌現場調查等項目曾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N-甲酰溶肉瘤素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化療藥物,與手術結合可以治愈睾丸精原細胞癌。這項研究與大劑量化療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的研究成為當時生殖細胞腫瘤治療的典範。

  改革開放以後,抗腫瘤藥物研究蓬勃發展。人參皂甙(Rg3)抑製腫瘤新生血管、重組人血管抑製素提高非小細胞肺癌(NSCLC)化療效果、埃克替尼一線治療NSCLC等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2010年,我們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範(GCP)中心的臨床試驗數目超過200項。其中包括國際多中心研究INTEREST、HERA以及IPASS試驗等。

  孫燕院士強調,創新是可以挽救生命的。控製腫瘤任重道遠,但是麵對未來,我們可以保持樂觀。

  Kerr教授:國際合作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Kerr教授指出,高質量國際合作會有效地推動學科發展。例如,日本和中國的研究讓我們認識到,亞洲人群和高加索人群遺傳學上的微小不同,使他們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製劑的治療敏感性方麵表現出巨大差異。通過東西方多國家多中心合作,我們可以設計更大更有說服力的臨床試驗,有效推進新治療方式的研發。

  Kerr教授以自己的研究為例,解釋了個體化治療的概念。為了有效預測Ⅱ期結腸癌患者術後腫瘤複發風險,RNA圖譜(RNA signature)技術被用來篩選複發相關基因。由此衍生出的評分(RS)係統能夠區分不同複發風險的患者。醫生可以建議高風險患者接受術後輔助化療。

  Kerr教授總結說,內科腫瘤學正進入一個新時代,我們應該互相學習,國際合作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Armand教授:抗血管生成藥物將改善更多患者的生存

  Armand教授介紹,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目前的策略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單克隆抗體和VEGF受體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VEGF單抗研發工藝複雜,很難仿製。最值得關注的是此類藥物與化療的協同作用。TKI結構簡單,易於仿製,方便口服給藥。但是,TKI往往與化療相互拮抗。

  Armand教授又介紹了在法國進行的研究,使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聲,篩選可能在抗血管生成治療中獲益的患者。對藥物敏感的患者,其腫瘤血供在治療早期就會明顯減少。

  最後,Armand教授指出,有很多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可以從抗血管生成治療中獲益。抗血管生成藥物必將改善更多患者的生存。

  小川教授:腫瘤內科治療發展的日本模式

  小川教授向與會者介紹了日本抗腫瘤藥物的研發。第1個在日本研發的抗腫瘤藥物是氮芥N-氧化物,此後,20餘種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物在日本得以應用於臨床。其中,有5種藥物在全世界廣泛使用。在口服氟尿嘧啶研發方麵,有替加氟、替吉奧和卡培他濱等先後問世。

  小川教授又回顧了在日本進行的靶向藥物臨床研究,包括:比較吉非替尼與化療一線治療EGFR突變型NSCLC的研究、比較曲妥珠單抗與化療在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 2)陽性晚期胃癌中療效的研究(ToGA研究)等。

關鍵字:內科腫瘤學,CSMO,會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