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英文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乳腺癌指南更新並不多,但在中國版討論中,大家從借鑒、吸收到逐漸中國化的認識發展,很值得談一談。”采訪伊始,中國版《NCCN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簡稱《指南》)執筆人、解放軍307醫院江澤飛教授感慨道。
手術
根據去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的兩項研究(NSABP B-32和ACOSOG Z0011)結果,對前哨淋巴結活檢(SLNB)陰性者可不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ALND),而對於SLNB陽性者是否可以避免ALND,目前仍無定論。因此,今年《指南》並未推翻原路徑,隻是作了標示和下麵的說明——“對經選擇的SLNB陽性者,可能不必行ALND。”
放療
在之前的中國版《指南》中,針對1~3個腋窩淋巴結者,專家組就是否強烈考慮行胸壁和鎖骨上區域放療產生了爭論。江教授介紹,在今年聖加侖(St.Gallen)國際乳腺癌會議的討論中,專家組建議,並非所有1~3個腋窩淋巴結者均需放療,其對年輕(45歲以下)、有脈管癌栓者可能有益,但對其他患者意義並不明確。因此,結合《指南》、《St.Gallen早期乳腺癌初始治療國際專家共識》及臨床實踐,或許我們應該對現有易造成誤解的表達方式作出調整,因為“強烈考慮”並不等同於“推薦”。
化療
今年英文版《指南》新增了抗微管製劑eribulin用於曾接受蒽環類或紫杉類輔助或晚期化療(2個及以上晚期方案)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但中國專家組對此普遍表示不能接受,因為相關臨床研究(EMBRACE)的證據水平並不足:研究共納入76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對照組是按醫師選擇治療者,即沒有特別理想治療選擇的晚期患者,而並非標準的對照組。
在輔助化療方麵,基於我國現狀以及我國衛生部近日推出的《常見腫瘤規範化診治指南》(簡稱《規範》),專家組認為,還是應考慮我國實際情況,在中國版《指南》中嚴格界定具體方案的適合人群,以便為臨床決策的製訂作出較明確的指導。例如,究竟哪些患者適合4個周期的TC方案(多西他賽+環磷酰胺)或AC→T方案(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序貫紫杉類)等。
雖然目前《指南》尚無解讀類內容,不能具體到如何給不同年齡、不同類型患者製訂適合的方案,但今年中國版《指南》應該會在書寫方麵進行一定的強化,為理解和運用指南提供便利。
靶向治療
今年針對抗血管生成藥物貝伐珠單抗,中國專家組經過討論,建議取消其聯合多西他賽或其他藥物方案的推薦,而保留其與紫杉醇的聯合方案。而對於今年英文版《指南》新增的“denosumab作為預防骨轉移患者骨相關事件的可選藥物”,專家組認為,我們應吸取之前伊沙匹隆的“教訓”,積極但謹慎對待新藥物或新方案的推薦。因此,今年中國版《指南》在相關內容的寫法上會有一些變化。大家在閱讀和運用《指南》的時候,也應對其中的措辭加以注意。
《規範》解讀
當被問及《規範》與中國版《指南》的比較時,江教授認為,二者基本沒有明顯區別。“這就如同一個城市與其中一個地區的地圖作比較,二者並無原則上的區別,僅可能是後者更加細化而已。”同時,江教授也指出,“對於《規範》中納入的內容,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因為這些要求都是必須掌握的基本處理措施。不過,有些適合保乳手術者,若不能按照《規範》的要求接受術後放療等一係列輔助措施,那倒不如直接接受全乳切除;如果沒有SLNB或磁共振成像(MRI)的專業團隊,就不應盲目地進行,應該注意遵循與自己實際情況相符合的路徑,或是轉診到有專業團隊的醫療單位”。他最後強調,“不能因為經濟、儀器設備、社會條件等因素而放鬆對《規範》的掌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