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規範化病理診斷方案專家共識》

作者:CSCO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6-14

  隨著肝髒外科診治技術的發展,我國肝癌診斷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我們在肝癌病理標本的數量和類型上也具有明顯優勢。為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高肝癌遠期療效,大家在臨床上對其病理報告內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目前已有醫療單位積累了數千乃至數萬例的診斷經驗,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肝癌病理診斷的發展仍不平衡,病理報告的內容和格式差異很大,還不能完全滿足臨床個體化精細治療的需要。經過廣泛交流和熱烈探討,《原發性肝癌規範化病理診斷方案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最終形成,供大家在實際工作中參考使用,我們也將在未來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

病理報告的內容

  原發性肝癌統指起源於肝細胞和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其中以肝細胞癌和肝內膽管癌最為常見。而《共識》中的大部分內容也適用於發生在肝髒的其他類型腫瘤。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之一,肝癌在肝髒外科的診治實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病理診斷是臨床上製定治療方案,提高醫療水平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在書寫病理報告時,既要注重病理診斷的準確性,也要注重係統描述可能影響患者預後的主要病理生物學特點,為臨床判斷肝癌的惡性程度、侵襲轉移潛能和術後患者預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大體標本描述的重點內容

  大體標本描述的重點內容包括以下方麵:①標本類型,如部分肝切除和肝移植切除病肝、肝楔形活檢組織、肝粗針穿刺組織、肝細針穿刺細胞等;②腫瘤形態,如大  小、數目、色澤、出血壞死程度、包膜完整性以及有無肉眼瘤栓;③癌旁肝組織病變,如癌旁肝組織有無子灶、肝硬化的類型、手術切緣距腫瘤的最小距離以及切緣有無癌組織;④對體積較大或形態特殊的腫瘤標本應稱取重量並拍照存檔。肝細胞癌的大體分型可參考中國肝癌病理研究協作組於1979年製定的“五大型六亞型”分類。為使肝癌瘤體大小分型適應當前肝髒外科的診治水平需要,我們建議對不同分型肝癌進行如下定義:瘤體最大直徑相加≤1.0 cm 的腫瘤為微小癌,1.1~3.0 cm 為小肝癌,3.1~5.0 cm 為中肝癌,5.1~10.0 cm為大肝癌,>10.0 cm為巨塊型肝癌,全肝散在分布小癌灶(類似肝硬化結節)為彌漫型肝癌。肝內膽管癌的大體類型可分為結節型、管周浸潤型、結節浸潤型和管內生長型。

顯微鏡下描述的重點內容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提出的肝癌病理學專著的描述,顯微鏡下描述的重點內容包括:①肝細胞癌的組織學類型,常見有細梁型、粗梁型、假腺管型和團片型等;②肝細胞癌的細胞形態,包括透明細胞型、富脂型、梭形細胞型和未分化型等多種細胞變異型;③肝細胞癌的分化程度,可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四級分級法進行描述,也可采用經典的Edmondson-Steiner 四級分級法進行表述;④肝內膽管癌以腺癌最為常見,但也可出現多種組織學和細胞學的特殊類型;⑤肝細胞癌-膽管癌混合型,即在一個腫瘤結節內同時存在肝細胞癌和膽管腺癌兩種成分;⑥腫瘤的生長方式,包括腫瘤邊界、包膜侵犯、子灶形成、肝內轉移和微血管癌栓形成等情況;⑦周圍肝組織的病變,可按照我國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對慢性肝炎分級和分期的病理標準,對肝炎的炎症活動程度及肝纖維化程度,分別按G0~G4分級和S0~S4分期,或可參照Knodell 組織學活動指數(HAI)等國際常用的評分係統進行評估。

癌前病變描述的重點內容

肝細胞癌的癌前病變肝細胞癌的癌前病變多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生,主要包括以下5種:①低度異型增生結節;②高度異型增生結節;③結節內結節,即高度異型增生結節內出現早期癌變灶;④異型增生灶,即由不典型增生肝細胞構成的直徑≤1.0 mm 的病灶;⑤肝細胞變(不典型增生),可分為小細胞性和大細 胞性。

肝內膽管癌的癌前病變肝內膽管癌的癌前病變包括膽管上皮內瘤變(可分為低級別與高級別)和膽管管內乳頭狀腫瘤(可分為低級別與交界性或高級別)。

病理診斷的重點內容

  病理診斷是對病理報告中,有關腫瘤性質、組織來源、分化程度、生物學行為和重要檢測指標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必要時可加備注,對諸如影響腫瘤侵襲、轉移和患  者預後的重要生物學行為特性以及須進行鑒別診斷的病變等問題加以解釋或補充說明。

標本取材的部位和數量

  標本取材的部位和數量包括:① 腫瘤組織,2~4塊,<3.0 cm小肝癌切麵全部取材;② 癌與癌旁組織交界處,2塊;③ 手術切緣組織,2塊;④ 癌旁肝組織(距腫瘤距離在1.0 cm 以外),2 塊;⑤ 癌栓和子灶各2塊。其中,每塊組織大小為(1.0~2.0)cm×1.0 cm×0.2 cm。

肝穿刺組織的基本要求

  對在超聲或CT 引導下進行的肝穿刺活檢,建議選用16 G穿刺針,一般應於腫瘤和周邊肝組織各穿刺1條組織以便進行相互對照,每張玻片上放置≥6張連續性組織  切片。滿意的肝穿刺組織呈完整的圓柱狀,長度為1.5~2.0 cm。

標本的固定

  對標本沿冠狀麵做間隔1.0 cm的平行切麵,對常規病理檢查組織用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液固定,時間為8~12 h,而肝穿刺組織的固定時間在1~2 h以內。

輔助診斷標誌物

  可根據病例的具體情況和實驗室條件酌情選擇輔助診斷標誌物。

附錄:病理報告模式舉例

(一)大體所見

  1. 肝右葉標本5.0 cm×4.5 cm×4.2 cm,切麵見大小為2.6 cm× 2.2 cm 的灰白色腫瘤,伴灶性出血壞死,周邊纖維包膜完整,周圍肝組織呈小結節性肝硬化,未發現瘤

  栓及子灶,腫瘤距手術切緣的最小距離為1.0 cm,切緣無腫瘤裸露。

  2. 肝左葉標本3.0 cm×2.0 cm×2.2 cm,切麵見直徑為1.0 cm的瘤結節,灰白色,無明顯包膜,但與周邊肝組織分界清楚。

(二)鏡下所見

  1. 肝右葉腫瘤細胞排列成細梁型結構,瘤細胞多邊形,胞質豐富嗜酸性,核圓形,輕度異型;癌周大部分有包膜圍繞,伴較多淋巴細胞浸潤,部分癌組織與周圍肝組織之間有移行,偶見包膜內有小血管癌栓,癌旁肝組織及血管未見侵犯;周圍肝組織呈假小葉結構伴彙管區界麵炎,可見由大細胞性肝細胞變聚集構成的異型增生灶,對周圍肝組織呈膨脹性擠壓,少量肝細胞脂肪變性,切緣肝組織未找到腫瘤細胞。

肝細胞癌鏡下觀

  2. 肝左葉腫瘤呈假腺管結構,瘤細胞小立方形,核異型性不大,腫瘤周邊無包膜,與周邊肝組織有移行,分界清楚。

  肝外膽管阻塞鏡下觀

(三)免疫組化檢測結果

  Hep Par1 陽性;GPC-3 陽性;HBsAg 陽性;HBcAg 陽性;CD34 顯示微血管彌漫性分布,假腺管區域CK19陰性;Ki-67陽性細胞數≤5%。

(四)分子病理學檢測結果

  對肝左葉和肝右葉腫瘤同時進行了一組10個高頻微衛星LOH檢測。結果顯示,兩個腫瘤之間出現4 個(40%)微衛星LOH差異表達模式,提示兩個腫瘤結節分別起

  源於不同的腫瘤細胞克隆(可另附分子病理學檢測報告)。

(五)病理診斷

  1(. 肝右葉)小肝細胞癌,細梁型,Ⅱ級;

  2(. 肝左葉)小肝細胞癌,假腺管型,Ⅱ級;

  3.乙型肝炎後小結節型肝硬化,活動性;

  4.癌旁肝組織異型增生灶。

備注:

  1.微衛星LOH檢測結果顯示,本例2個癌結節為多中心來源的雙原發性腫瘤。

  2.本例癌旁肝硬化組織內被發現有異型增生灶,提示存在早期癌前病變,請臨床注意密切隨訪。

本共識編寫組主要成員:叢文銘(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病理科)、胡錫琪(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病理科)、孫耘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譚雲山(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紀小龍(中國武警總醫院病理科)、雲徑平(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朱虹光(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病理科)、郭輝(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病理科)、王瑞安(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病理科)、劉素香(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印洪林(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病理科)、王曦(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病理科)、李增山(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病理科)、紀元(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

關鍵字:原發性肝癌,專家共識,病理診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