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學

作者:高春記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5-09

  關於本次會議的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http://zt.cmt.com.cn/zt/aacr2011/index.html

  報告者:美國聖猶太兒童研究醫院唐寧(Downing)

  報告內容:在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IKZF1突變是高危複發的獨立預測因素;JAK激酶活化與CRLF2過表達相互協同,對ALL發生有直接作用。而對於初發急性髓性白血病,除巨核細胞白血病外,34%的患者並無可識別的基因組拷貝數變異。(摘要號:PL01-02)

  分子損傷,也就是常說的基因改變,在腫瘤發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將已識別的具有臨床意義的分子異常靶點應用於疾病診斷、預後判斷及靶向藥物研發,已取得了可喜成果。這些成果最突出的影響表現在急性白血病研究領域,但由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我們對這些分子異常所導致的疾病發生機製還缺乏足夠認識。

  Downing等的研究,最突出點是采用了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候選基因測序、全基因或轉錄體測序等來檢測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A),根據差異分析,識別一些新的分子異常及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該研究應用上述技術分析了800例兒童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組CNA,結果顯示,在不同類型白血病中,CNA存在明顯差異,其中B細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最明顯,約60%的患者出現染色體缺失,基因擴增、點突變或結構重排等。研究者還發現,IKZF1突變與BCR-ABL1融合基因密切相關,為獨立的預後不良因素。進一步分析顯示,JAK激酶活化和細胞因子受體樣因子2(CRLF2)過表達可能是導致此類白血病發生的直接機製(圖3)。

inserted image

  在對61例複發ALL患者進行分析後同樣發現,診斷時CNA與複發時CNA有明顯不同,多數複發病例在診斷時並無CNA,這表明複發的白血病細胞比初始發病時的白血病細胞更原始。此外,複發白血病細胞克隆在診斷時往往以較小的亞群形式存在,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才可能篩選出相關分子異常。

  對於兒童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研究者發現其基因組CNA變化非常少,平均每例新診斷白血病患者的體細胞CNA少於2個,其中34%的患者無任何可識別的變異,隻有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具有較多的CNA。

  為進一步了解白血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分子機製,該研究所采用的基因組CNA分析方法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點和有力的工具,彌補了既往針對單個基因研究的不足,增加了對基因損傷範圍的認識。雖然目前普遍開展此項工作還有困難,但不可否認,該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對指導臨床工作還是很有意義,尤其是在研究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製及開發新的靶向治療藥物方麵具有很廣闊的前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高春記)

關鍵字:急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