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陳(Chan)等利用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數據庫資料,分析了複發性漿液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情況和人口統計學、臨床病理學、基因組學特征,進而確定了微小RNA(miRNA)表達與貝伐珠單抗治療有效性及患者生存率之間的相關性,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依據。
研究納入接受過首次手術治療的複發性漿液性卵巢癌患者,給予化療+貝伐珠單抗(BC)治療。聯合臨床數據與TCGA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miR-128和miR-375表達上調,miR-
214、miR-145*、miR-21*、miR-378和miR-194表達下調與BC方案治療後患者PFS改善相關:卡普蘭-邁耶(Kaplan-Meier)分析顯示,miR-378表達下調者的6個月PFS率和中位PFS期分別為77.8%和8.3個月,而表達正常者為33.6%和2.8個月(P=0.035);多變量分析顯示,無治療間期(HR=0.754)和miR-378表達(HR=2.042)是BC治療有效性的獨立預測因素;目標掃描(Targetscan)分析顯示,miR-378的靶基因(BMP2、MAPK1和CBL)似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表)。
該研究提示,在複發性卵巢癌中,miR-378可能與貝伐珠單抗+化療的治療反應性相關;卵巢癌中miRNA的差異表達可能對判定新療法反應性有一定價值,但須進一步研究。
SGO會上,美國M. 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蘇德(Sood)結合上述研究,對miRNA的分子標誌物功能進行了討論。近年來有多項關於miRNA靶向功能的研究,其屬於調節性RNA,主要負責基因表達的翻譯後調節。上述研究的優勢在於,充分利用了TCGA數據且受試對象為同類型腫瘤,但關於TCGA資料庫中PFS數據的準確性、預測的下遊靶基因及特異性miRNA影響治療反應性的機製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