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肺癌領域大動作——肺腺癌分類新標準出爐

作者:吳一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06

  2011年伊始,國際肺癌領域的一個大動作,是國際肺癌研究學會、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IASLC、ATS、ERS)聯手在《胸部腫瘤學雜誌》(J Thorac Oncol)上公布了關於肺腺癌的國際多學科分類新標準。

  由於肺癌的異質性,同一治療手段的治療效果往往是南轅北轍。由此,在肺癌的臨床研究和臨床處理中,重要的一環是對肺癌進行分類和分期以盡量減少其異質性,從而達到治療的歸一性。從肺癌的分類曆史看,其分類逐漸從粗放型向精致型演進。先是上個世紀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簡單分類,之後是早期、局部晚期、晚期肺癌的分類,接下來是病理學家對各種亞型的進一步形態學分類。總體而言,這些分類基本是單學科的“自娛自樂”,並沒有多學科的融彙和貫通,特別是NSCLC的病理學分類幾乎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後沒有重大的指導作用,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臨床醫生隻要依據NSCLC這一粗放的分類就可以進行無差別的治療了,這也是半個世紀來肺癌治療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進入了21世紀,隨著大家對新的診斷技術、新的治療藥物、特別是對肺腺癌分子生物學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療模式不斷誕生,因此對肺癌的分類需求就顯得特別迫切了。於是就有了這一由多家國際著名學會聯手精心而作的肺腺癌新分類。

  作為這一新分類的審稿人之一,早在2008年我便接觸到這一新分類的內容了,對其修訂過程了解頗多,見證了國際許多學者的貢獻,也可以說這是國際肺癌學界智慧的結晶。這樣,在肺腺癌新分類發表之際,我便欣然接受了《中國醫學論壇報》之委托,組織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專家進行有限度的解讀。實際上,一個新分類的生命力,更在於在實踐中的應用和拓展。希望我們的解讀隻是作為敲門磚,大家可在更大範圍內自由翱翔,這樣的解讀也就達到目的了。 

  作者:廣東省肺癌研究所 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醫學科學院 吳一龍 

關鍵字:肺癌,分類標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