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腫瘤微波消融治療

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影像介入科 範衛君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3-29

  腫瘤的局部熱消融治療是近10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該方法主要是在影像引導下,將某種能量導入體內,作用於腫瘤組織,使治療區溫度達到60℃(即刻)或 54℃(3分鍾),造成組織細胞不可逆凝固性壞死,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微波消融(MWA)作為局部熱消融的一種,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於各種實體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在小肝癌治療方麵,國內外報道經皮微波消融治療(PMCT)的近、遠期療效均可與外科手術相媲美。MWA具有微創、安全、療效肯定、升溫速度快、受碳化及血流影響小、消融範圍大等優點,符合未來腫瘤消融治療的發展方向。隨著微波技術的改進和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MWA臨床應用前景必將更加廣闊。

  

  (圖1 PMCT治療肝癌的基本元件及消融前後CT圖像)

  

  (圖2 對豬肝行MWA,肝髒切麵圖片示單電極遠端(黑色箭頭所示)橢圓形消融區(黃色箭頭內區域),電極尖端用星號標記)

  MWA技術的發展和特點

  自1994年關(Seki)等首次報告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將微波天線置入瘤體內治療小肝癌獲得成功以來,MWA技術通過對微波儀和天線的不斷改進創新得到快速發展。

  1996年,解放軍總醫院研究小組與航天部207所合作,通過改變輻射天線芯線的材料和裸露長度,使消融體積顯著增大,消融形態接近於球形。

  本世紀初,水循環內冷卻天線的研製成功,解決了微波天線杆溫度過高的難題,使大功率、長時間、高能量級的消融得以實施,且消融區的形態更趨於球形。

  在各種消融方法中,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是射頻消融和MWA。MWA除具有其他熱消融技術的優點外,還具有不受電流傳導影響、受碳化及血流灌注影響小、溫度上升快、消融範圍大等特點。

  MWA在實體腫瘤中的應用

  隨著MWA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腫瘤治療上的臨床應用日益增多。以往PMCT主要集中在亞洲,近年來歐美在MWA領域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希巴塔(Shibata)等對微波與射頻治療小肝癌的療效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消融的完全壞死率和治療後1或2年腫瘤細胞殘存率無顯著差異。國內學者董寶瑋等對216例直徑≤5.0 cm的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的275個結節進行了PMCT治療,95.64%(263/275)的腫瘤被完全滅活,患者1、2、3、4、5年的累計生存率分別為94.87%、88.81%、80.44%、74.97%和68.63%。綜合國內外報道,PMCT在小肝癌治療領域已取得了較滿意的近期及遠期臨床療效。由於微波的熱場溫度高、對血管的凝固能力強,其熱效率較射頻高,因而MWA聯合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有望對較大腫瘤,特別是巨塊型肝癌取得較滿意的療效。TACE後肝癌血供顯著減少,可消除或明顯降低肝動脈血流的熱降效應,同時栓塞後腫瘤組織因炎性水腫及pH值下降使熱敏感性增加,從而有利於熱傳導並擴大了凝固範圍。

  MWA也廣泛應用於其他實體腫瘤的治療,如小腎癌。熱爾韋(Gervais)等對85例腎癌患者采用經皮消融治療,腫瘤平均直徑為3.2 cm,治療後進行了2~3年的隨訪,90%的腫瘤被成功消融。

  納塔恩(Natharn)等對45例肺癌患者的78個病灶行CT引導下MWA,病灶大小平均為2.9 cm(1~7 cm)。研究發現其凝固直徑可達4.8 cm,對於<3.0 cm病灶,單電極一次即可完全滅活。隨訪24個月時,41例患者病情得到控製,4例患者病情緩解,治療成功率達91.1%。

  在骨腫瘤方麵,我國學者範清宇等對152例骨盆惡性腫瘤采用微波高溫滅活保肢術,48例IB期患者得到良好的局部和全身控製;在61例ⅡB期患者中,42 例經過術後3~11年的觀察,未發生遠處轉移或局部複發;在24例骨盆轉移癌患者中,13例在觀察期1~7年內尚存活,且無腫瘤殘留。在存活患者中,多數獲得美容學和功能學上均可接受的肢體。該研究表明,微波高溫滅活保肢術極大地簡化了手術,改進了腫瘤患者的預後,並明顯改善了患肢功能及患者生活質量。

  MWA的適應證、禁忌證及並發症

  MWA的適應證為:

  ⒈單發腫瘤,腫瘤直徑≤5 cm。

  ⒉多發腫瘤,腫瘤數目≤3個,最大直徑≤3 cm。

  MWA的禁忌證包括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及彌漫性病灶。

  目前認為MWA和射頻消融(RFA)的並發症相同。輕微並發症包括發燒、疼痛、反應性胸腔積液、少量肺內出血或氣胸、膽囊炎、皮膚燒傷等,對症治療後一般都能消退。

  嚴重並發症主要有膿腫、膽管損傷、肝葉或段梗塞、張力性氣胸、肺內大量出血、膽心反射、針道種植等,其發生率較低。我國學者梁萍等回顧性分析了1136例患者的PMCT數據,主要並發症的發生率為2.6%,死亡率為0.176%。

  未來研究方向

  PMCT問世10餘年來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作為一項新的治療手段,必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①擴大熱消融範圍,增強適形調控能力:通過改進微波天線的結構,使微波輻射場的場強分布形態更接近球形,更好地符合臨床需要;改進水冷循環係統,提高冷卻效率,使消融電極所能承受的使用功率和使用時間進一步提高,進而提高單針對大腫瘤的單次滅活率。②研製與開發MWA治療計劃係統(TPS):PMCT要想達到對腫瘤組織的完全滅活,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必須開發微波TPS,術前在三維圖像上觀察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設計合理的進針路線,製定嚴格的MWA計劃,使消融凝固範圍完全覆蓋腫瘤組織;術後進行驗證,觀察與術前計劃的吻合度,對於腫瘤“冷區”部分進一步補充消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腫瘤的“空間消融”。③開展有效損毀功率的研究:目前在同功率、同時間的條件下,不同微波設備消融範圍存在較大的差異,原因之一是不同微波儀的電纜及微波天線損耗功率不同,真正到達組織的有效損毀功率及組織實際接受能量也不同,因此,精確衡量消融範圍的參數應當是有效損毀功率而不是主機的顯示功率。

  ■ 鏈接

  PMCT原理

  微波是指頻率為300 MHz~3000 GHz的電磁波,醫用微波的常用頻率為915 MHz和2450 MHz。微波具有穿透、反射、吸收三個基本特征,其對生物組織的加熱機製有兩種:一是離子加熱,如K+、Na+和Cl-等,這些帶電離子在微波電場的作用下產生振蕩運動,與周圍的其他離子發生摩擦碰撞而產熱;二是極性分子加熱,組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蛋白質分子等極性分子,這些極性分子在高速交變的微波電場作用下發生快速轉動,轉動過程中相互摩擦碰撞產生熱量。相對於離子加熱,極性分子加熱在微波的產熱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腫瘤微波消融治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