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腫瘤的化學消融是在影像引導和監控下,經皮穿刺腫瘤,將破壞腫瘤蛋白的化學藥物直接注入腫瘤內,使癌組織壞死,滅活癌細胞、消融癌組織,非手術“切除”腫瘤的治療方法。由於肝髒是最典型的實體器官,腫瘤的消融療法均以肝髒腫瘤為主要研究對象。近年來,腫瘤消融療法的應用研究引人注目,2000年巴塞羅那肝癌會議將經皮乙醇注射定位為肝癌的治愈性手段,2009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肝癌臨床指南在更新中增加了“肝癌的局域治療”內容,包括消融療法(最常用射頻消融和化學消融)和栓塞療法,還特別推薦將消融療法與手術切除、肝移植並列作為小肝癌的首選治療方式。
化學消融的發展曆史
很早之前,人們就產生了用注射藥物直接殺滅癌細胞的想法。1955年,《紐約時報》報道了將乙醇注射到腦部病變組織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將之稱為“化學之刀”。1983年,日本首創以經皮注射乙醇治療肝癌。1994年,日本再次報告了以經皮乙酸注射治療肝癌的實踐。2002年,我們的研究小組首次報告了經皮注射稀鹽酸治療肝癌,並進一步完善了CT引導穿刺和微米注射技術。腫瘤治療的化學消融時代到來。
經皮穿刺腫瘤內注射技術的改進
注射技術是化學消融的關鍵之一。在影像引導下準確穿刺命中靶灶,將藥物均勻注射到腫瘤內部,用影像監控治療全過程,這其中,把握注射劑量和藥物分布尤為重要。
超聲引導技術 超聲穿刺引導架在肝髒病變的治療中應用日益廣泛,具有簡單、快捷、經濟、無輻射的特點。超聲定位後,在實時超聲監視下,將穿刺針沿穿刺引導架插入病灶內,緩慢注射藥物,在針尖處可看到藥物作用後產生的高回聲區域,觀察高回聲區漸增大,甚至充滿整個腫瘤。
CT引導技術 CT是非血管性介入的良好導向工具,密度分辨率高,視野寬,影像無重疊,定位準確,所獲圖像可清晰顯示穿刺斷麵的解剖結構,包括病變位置、大小、外形、腫瘤內部情況及病變與周圍組織的結構和空間關係,特別是相鄰血管等的分布和走行,還可觀察含有造影劑的藥物在病變中的分布。在上述方麵,CT較超聲引導有明顯優勢。
徒手穿刺技術是根據CT掃描獲得的角度深度數據,術者憑經驗進行穿刺,受人為技術因素影響較大,一般很難一步到位,多需分步進針,穿刺並發症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CT專用穿刺引導支架的應用解決了上述難題,靶點命中率近100%,1次穿刺的病變命中率為98%,靶點的毫米誤差率小於10%,穿刺針整體的CT顯示率超過95%。該技術的準確率達到毫米級水平,提高了準確性和安全性。
套管針微米注射技術 在CT穿刺引導架引導下,先將直徑為0.8 mm的注射針穿刺到腫瘤邊緣,將其作為套管針,插入微米注射針(直徑為0.45 mm),並將其穿刺入腫瘤內。微米注射針可彎曲,從而可改變穿刺方向,多點注射化學消融藥物(圖1),且其損傷小,出針時藥物反流少,提高治療效率的同時減少了不良反應。
化學消融藥物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無水乙醇 將無水乙醇注射入腫瘤,以細胞脫水、發生蛋白質凝固來破壞腫瘤細胞,使腫瘤組織中的血管壁內皮細胞變性、壞死,繼而形成血栓,導致腫瘤缺血壞死,這種方法稱為經皮乙醇注射療法。
乙醇注射是化學消融療法的代表,主要適用於不能手術的單個病灶、直徑在3 cm以內的原發性肝細胞癌,特別適用於患者合並有嚴重肝硬化或其他嚴重心、腎疾患而不能耐受手術時。
乙醇注射治療小肝癌,幾乎可達到根治。患者的1、3、5、7 年生存率分別是97.7%、70.3%、51.6%和30.6%。常見不良反應有局部疼痛、吸收熱和酒精中毒現象,該治療對肝功能有一定損害,可出現一過性轉氨酶增高。
冰醋酸 與乙醇相比,醋酸(乙酸)具有更強的滲透能力,易穿透癌組織的纖維間隙而均勻彌散,具有注射總量少、次數少的優點,且具有更強的殺傷癌細胞能力,主要應用於孤立性原發性肝細胞癌和轉移性肝癌。
經皮穿刺注射50%的乙酸治療肝癌安全、有效,消融效力是無水乙醇的3倍,其療效優於無水乙醇,治療後,小肝癌患者的1、2 年生存率分別為100%和92%。治療過程中醋酸的強烈刺激性氣味、患者疼痛及術後複發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稀鹽酸複方消融劑 臨床上一般用38%的濃鹽酸、非離子造影劑和生理鹽水以5:2:3比例混合稀釋,注射1 ml可使15 cm3的腫瘤完全凝固壞死,其凝固癌組織蛋白的效力是50%冰醋酸的5倍、是無水乙醇的15倍。實驗研究表明,稀鹽酸凝固組織的範圍呈球體狀,界麵細膩,凝固壞死區與正常組織界限清晰,明顯優於無水乙醇和冰醋酸(圖2),堪稱“化學刀”。
經皮鹽酸注射適用於孤立小肝癌,尤其適於治療具有包膜的直徑小於5 cm的肝癌(圖3)。
研究表明,在注射複方消融合劑後,其消融作用向周圍逐漸擴散,持續約6小時。注射後24~72小時行CT平掃,顯示注射部位為高密度造影劑填充區,其間有少量氣化灶,病灶周邊呈低密度改變,強化掃描示低密度區域無血管分布,穿刺活檢病理檢查示病灶全部為壞死組織,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CT檢查治療區域無代謝信號。3~6個月後,消融區域逐漸縮小,甚至消失。
直徑≤3.0 cm的孤立性腫瘤均在治療1~2次後完全性壞死。單發腫瘤直徑≤3.0 cm的患者,治療後的1、2、3年生存率分別為100%、90%和85%,多發腫瘤患者的1年生存率可達87.5%。
對於不適合手術及局部物理消融治療的患者,主要選擇化學消融治療。對於腫塊較大者,采用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與化學消融相結合的“雙介入”治療:對於富血供腫瘤,先行TACE,將腫瘤血管栓塞後,對殘留病灶追加化學消融治療,可使病變達到完全壞死;對於乏血供腫瘤,先行化學消融治療,將腫瘤的絕大部分消融,再進行栓塞化療,這樣更易發揮療效。化學消融也可治療轉移性肝癌,特別對於單發腫瘤,可取得良好療效(圖4)。
新近,由歐洲學者編著的《肝髒惡性腫瘤:現行及新型療法(Malignant Liver Tumors:curr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專列了經皮治療肝癌一章,其中引證了鹽酸注射化學消融療法,動物實驗證明,其療效優於乙醇注射和醋酸注射,臨床用於肝癌治療時顯示出很高的消融作用和較少的不良反應。
腫瘤消融技術方興未艾,化學消融治療腫瘤具有明顯優勢,影像引導下的化學消融技術顯示出高效、無毒、無創、經濟的優勢,新型化學消融劑、微創穿刺注射技術及精確的影像導引監控技術,可望為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