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外陰糜爛,縱隔腫物,呼吸衰竭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內科 舒慧君 方衛綱 曾學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25

病曆摘要

  患者女性,18歲,因“口腔、外陰糜爛1年,伴咳嗽、氣短3個月”入院。

  1年前患者無誘因出現口腔黏膜糜爛,伴脫發,無發熱、關節腫痛、光過敏等伴隨症狀。1個月後出現外陰皮膚破潰,當地醫院給予地塞米鬆口腔內局部封閉及潑尼鬆口服治療,症狀無緩解。3個月前出現幹咳,伴活動後氣短,並逐漸加重,夜間不能平臥,無少尿、腹脹和水腫。CT及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後縱隔占位性病變。10天前我院門診查抗核抗體(ANA)1∶160(細胞骨架型),抗雙鏈DNA(dsDNA,Farr氏法)49.5%~60.6%,免疫熒光法(IF)(-);血沉(ESR) 65 mm/第1h末,血尿常規、肝腎功、C反應蛋白(CRP)、免疫球蛋白定量均正常;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CA)及抗可溶性胞漿抗體(ENA)(-),梅毒反應試驗、HIV-Ab(-)。2天來病人氣短加重,指血氧飽和度(SpO2)70%,麵罩吸氧後複查血氣:pO2 264 mmHg,pCO2 61 mmHg,SaO2 100%。超聲心動圖(UCG):肺動脈高壓(估測肺動脈收縮壓59 mmHg),射血分數(EF)70%。外院胸部CT會診:見後縱隔占位性病變,約5 cm×7 cm,對主氣道、雙側支氣管無明顯壓迫;雙肺紋理少。疑診結締組織病給予琥珀酸氫考300 mg/d治療。

  患者自發病以來體重下降15 kg。大小便正常。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查體 T 37℃,P 120/min,R 26 /min,BP 90/60 mmHg。端坐體位,表情痛苦,神清。右手中指近端指間關節屈側可見暗紅色皮疹伴脫屑。口唇明顯紫紺,下唇及口腔、咽部黏膜廣泛糜爛,表麵有白色膜狀物(圖1)。右下瞼結膜可見紅色皮損(圖2)。端坐呼吸,三凹征(+),雙下肺呼吸音低,未聞及幹濕羅音。心腹查體未見明顯異常。會陰皮膚破潰,表麵較多黃白色膿性分泌物(圖3),伴觸痛。雙下肢不腫。

  實驗室檢查 血氣提示II型呼吸衰竭(pCO2 63.2→102 mmHg)。ESR 30 mm/第1h末。ANA 1∶160細胞漿型。dsDNA Farr氏法(+)49%,IF法(-)。抗ScL-70、抗Jo-1、抗心磷脂抗體(-)。胸部CT:後縱隔占位性病變,與1個月前CT相比,未見明顯改變(圖4)。腹部CT平掃+增強:未見明顯異常。抗表皮細胞間質抗體(天皰瘡抗體):(+)1∶1280 (IIF法,以大鼠膀胱黏膜/猴舌/大鼠食管為檢測基質)。皮膚活檢病理:部分表皮中上層缺損,真皮乳頭上可見單層基底層細胞,部分表皮尚存,其基底層上可見裂隙形成,有棘層鬆解細胞及棘層鬆解現象,有少量角化不良細胞,真皮淺層血管擴張,周圍密集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符合副腫瘤性天皰瘡(PNP)。皮膚活檢組織間接免疫熒光顯示,皮膚各層未見有IgG、IgM、IgA及C3沉積。

  圖1. 口腔黏膜廣泛糜爛

  圖2.右眼瞼結膜病變

  圖3.外陰黏膜病變

診斷縱隔腫瘤,伴副腫瘤性天皰瘡(PNP)及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病例討論

  本病例特點:(1)青年女性;(2)口腔、外陰糜爛1年,激素治療無效;咳嗽、氣短3個月,並進行性加重;(3)血氣示II型呼吸衰竭,影像學檢查見縱隔占位性病變,對氣道無明顯壓迫。

  入院時診斷:(1)縱隔腫瘤是主要問題,它可能來源於淋巴係統,需要手術治療;(2)皮膚、黏膜病變可能是免疫病或副腫瘤綜合征的表現,需請皮科會診行皮膚黏膜活檢;(3)II型呼吸衰竭用腫瘤的局部壓迫難以解釋,可能是呼吸肌疲勞所致。鑒別診斷包括肺部感染、AIDS、肺癌、縱隔轉移癌、自身免疫性疾病(係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或係統性血管炎)等。

  圖4. CT示後縱隔腫物,邊緣清晰,增強後可強化,其內可見低密度區;雙側支氣管壁光滑,有移位,但無明顯狹窄;雙肺磨玻璃樣改變。

  皮膚科會診,考慮副腫瘤性天皰瘡(PNP)可能性大,並經抗體檢測及皮膚活檢證實。

  PNP是一種獲得性大皰性疾病,由Anhalt等於1990年首先報告。北京協和醫院至今已有5例確診病例。其皮膚病變特點為:(1)多處較嚴重的黏膜損害,表現為難治性口炎(90%),疼痛性、糜爛性眼結膜炎,外陰、支氣管、食道及腸道黏膜損害等;(2)皮損為多行性,可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大皰、糜爛、結痂、多形紅斑樣的靶形損害、扁平苔蘚樣皮損等,有瘙癢。其組織病理特點:(1)棘層鬆解:出現在基底細胞層上及棘細胞上層;(2)基底細胞液化變性;(3)表皮內散在壞死角質形成細胞;(4)真皮淺層致密的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浸潤。免疫熒光顯示:(1)直接免疫熒光:IgG和C3沉積於棘細胞間和基底膜帶;(2)間接免疫熒光:血清中IgG沉積於棘細胞間及基底膜帶。

PNP的診斷標準:

  1.主要標準:(1)多形性皮膚黏膜的損害;(2)內髒腫瘤;(3)典型的血清免疫沉澱試驗陽性。

  2.次要標準:(1)以大鼠膀胱為底物的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陽性;(2)損害周圍組織的直接免疫熒光試驗示IgG和C3沿表皮細胞間和基底膜帶沉積;(3)至少一個受累部位組織活檢示棘層鬆解改變。

  確診標準:3條主要標準或2條主要標準+至少2條次要標準。

  文獻報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見的合並PNP的腫瘤,其次分別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astleman病、胸腺瘤等。最新的研究提示,PNP的致病機製與腫瘤產生的抗表皮蛋白抗體有關。

  患者的II型呼吸衰竭是否與PNP有關?進一步複習文獻提示,呼吸係統受累在PNP中較常見,其病理基礎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O)。BO是一種小氣道疾病,臨床表現為快速進行性呼吸困難;查體肺部可聞及高調的吸氣中期幹鳴音;胸片可見肺過度充氣,但無浸潤性陰影;肺功能檢查表現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一氧化碳(CO)彌散功能正常;計算機三維重建提示呼吸道阻塞發生在直徑0.4~0.9 mm的終末支氣管,受累支氣管腔狹窄達60%~90%,呈限製性損害,使氣道和肺泡的通氣嚴重受阻,最終導致呼吸衰竭;肺活檢病理示直徑1~6 mm的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的瘢痕狹窄和閉塞,而肺泡管和肺泡正常。BO對激素治療反應差,預後不良。文獻報道,20%PNP患者合並肺部損害,且呼吸係統受累者多預後不良,最終發展為呼吸衰竭。PNP合並BO的發生機製為腫瘤相關自身抗體沉積在特定區域的細支氣管黏膜,產生不可逆的病理改變。BO一旦出現,切除腫瘤和藥物治療均不能緩解症狀,患者多死於呼吸衰竭。因此,應該在病人出現呼吸係統症狀前進行手術,根除腫瘤,否則預後不佳。

  該患者病程中曾多次查ANA及dsDNA抗體陽性,結合其有口腔、外陰黏膜病變,的確應想到免疫病存在的可能性,但有以下不支持點:(1)皮膚黏膜病變頑固,激素療效差;(2)ANA雖陽性,但不是常見於SLE的均質型或核周型,而是細胞骨架型;(3)dsDNA Farr氏法強陽性,但IIF法陰性,而IIF法陽性對SLE更具診斷意義;(4)病情明顯活動,但補體正常;(5)結締組織病(CTD)在SLE可以引起網狀內皮係統增生,但表現為局限性異常增大淋巴結者罕見。因此,該患者不能診斷CTD。隨著對自身抗體及自身免疫病的深入了解,不是所有抗體陽性者都是CTD。文獻報道,dsDNA抗體亦可在腫瘤患者血中檢出。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分析自身抗體的臨床意義和診斷價值。

  至此,診斷明確為:縱隔腫瘤,伴副腫瘤性天皰瘡及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住院期間的主要治療為激素、靜脈丙種球蛋白及無創通氣,我們試圖行手術治療和縱隔腫物穿刺明確腫瘤類型並化療,但家屬最終決定自動出院。

點 評 

  患者為年輕女性,呼吸衰竭,伴突出的皮膚黏膜損害,舌尖大潰瘍形成,ANA和dsDNA陽性,入院時首先考慮結締組織病。但病人有縱隔腫瘤,經皮科會診和抗體檢測及皮膚活檢證實為副腫瘤性天皰瘡,並伴發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導致呼吸衰竭。副腫瘤性天皰瘡較為罕見,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病例的診斷分析,提高臨床醫師對該症的認識。另外,在腫瘤和感染時可以出現部分自身抗體的陽性,要結合臨床分析。(劉曉紅)

關鍵字:縱隔腫瘤,副腫瘤性天皰瘡PNP,衰竭,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