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腹痛、腹部包塊

作者:北京軍區總醫院 張禹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1-15

  病曆摘要

  患者,男,55歲。因乏力、低熱3個月伴腹痛加劇1周入院。3個月前患者感全身乏力、困倦和發熱,偶有左腹鈍痛,1周前腹痛加劇並向右腹放散。既往曾患風濕性心髒病和糖尿病,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查體:T 36.6℃,P 80次/分,BP 100/60 mmHg。麵色蒼白,鞏膜、皮膚無?染,淺表淋巴結不腫大。肺正常。心界略擴大,心尖部和主動脈瓣區可聞Ⅱ~Ⅲ級收縮期雜音。腹軟,左中腹捫到一鴨蛋大包塊,中等硬度,觸之可向四周小範圍活動,壓痛明顯。未見腸形及蠕動波,腸鳴音正常。肝脾未觸及。雙下肢有輕度指壓性水腫,四肢病理反射陰性。 

  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87 g/L,白細胞9.4×109 /L ,中性粒細胞0.71,淋巴細胞0.26,單核細胞0.03,血小板204×109/L,出、凝血時間和凝血因子活性正常。糞潛血試驗(弱陽性~強陽性),尿常規正常。血沉26 mm/1h、34 mm/2h;血糖(空腹)8.2 mmol/L,肝功能、甲胎蛋白(AFP)、γ-穀氨酸轉肽酶(γ-GT)、癌胚抗原(CEA)、堿性磷酸酶、血清蛋白電泳、尿素氮(BUN)、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血清電解質、心電圖等均正常,HBsAg陰性。X線胸片符合心髒病表現。腹部B超:左中腹下方有一10.4 cm×6.6 cm×4.5 cm的包塊影像,包塊周圍為低或無回聲區,中央部有較強光團,提示包塊係實質性。鋇劑上消化道和灌腸造影未見異常。鋇劑小腸雙重對比造影:距十二指腸空腸曲約30 cm處,有一長約9 cm的腸段呈不規則擴張,邊緣凹陷,黏膜皺襞消失;另在第3組小腸處,可見一長約5cm的腸壁破壞,黏膜皺襞不規則,有局限性腸腔狹窄。腹部CT:左下及右上腹腔內可見圓形包塊影,左下包塊影像為9.1 cm×7.4 cm,右上腹為7.8 cm×6.7 cm,包塊影像與小腸走向一致,考慮為小腸病變。 

  患者入院後呈不規則發熱,體溫波動在36℃~39℃之間。不思飲食,進行性消瘦,乏力、困倦加重,腹劇痛變為隱痛。為明確診斷,於入院後第20日行剖腹探查術。術後半年隨訪,一般情?尚好。

       診斷  非霍奇金淋巴瘤,漿細胞型,腸係膜淋巴結瘤組織浸潤。  

  病例討論

  醫師甲:本例特點:(1)男性,55歲;(2)乏力、納差;(3)頑固性發熱;(4)腹部包塊伴腹痛;(5)心髒雜音;(6)血糖增高;(7)B超和CT掃描腹部有實質性包塊;(8)鋇劑小腸雙重對比造影有病變;(9)貧血;(10)血沉輕度增快。根據以上特點,本例有風濕性心髒病和糖尿病可以肯定,但這兩種病顯然不能完全解釋患者的全部臨床表現,我考慮還可能存在以下疾病: 

  1、克隆病:符合點有:(1)該病90%以上有腹痛,本例有此症狀;(2)通常有低熱或中等度熱,如有繼發感染也可出現高熱,本例入院前持續低熱,入院後一度出現高熱;(3)約1/3病例可捫到腹部包塊,自核桃至拳頭大小不等,中等硬度,稍可活動,本例與之相符;(4)該病X線檢查,病變呈節段性或跳躍性分布,病變腸段之間有正常腸段,本例小腸有兩處病變,符合克隆病病變分布特點;(5)克隆病以小腸最易罹患,本例病變在小腸;(6)小腸克隆病一般不便血,但糞潛血試驗可呈陽性,本例有此特點;(7)納差、乏力多見,本例有此表現。不符點:(1)該病90%左右有腹瀉,本例無腹瀉;(2)該病常有肛周炎、肛瘺、肛周潰瘍和膿腫等肛門病變,並常有口腔鵝口瘡樣潰瘍、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結節性紅斑、皮膚潰瘍、皮膚和口腔幹燥症以及脾腫大等全身表現,本例無上述病變。 

  2、吸收不良綜合征:該病有腹痛、乏力、困倦、納差、貧血和X線檢查小腸黏膜皺襞增厚、腸腔擴張及鋇劑呈分節狀分布等,與本例病情相符,故亦應想到此病。但患者無脂肪瀉、手足抽搐、感覺異常、舌炎、口腔炎、末稍神經炎、皮炎和夜尿多等,長期發熱也不好解釋。   

  醫師乙:本例的病變在小腸,還應考慮下述疾病: 

  1、腸結核:該病有(1)腹痛,可為隱痛、鈍痛或絞痛;(2)腹部包塊,一般為中等硬度,有壓痛,可活動;(3)發熱,可為低熱、中等度熱或弛張熱;(4)有乏力、困倦、納差、消瘦;(5)貧血,約1/5患者血紅蛋白低於100 g/L;(6)血沉增快;(7)糞潛血試驗陽性;(8)消化道X線檢查病變可在小腸,腸壁可見鋇劑充盈缺損和僵硬等表現。本例有以上表現,符合腸結核。不太支持之處是:(1)腸結核腹部包塊多位於右下腹,本例在左中腹;(2)常有黏液樣或水樣腹瀉,本例無腹瀉;(3)常有腸外結核,特別是開放性肺結核。本例未發現腸外結核;(4)消化道鋇劑造影病變多在回盲部,本例在小腸;(5)多發生在青壯年,本例年齡較大。 

  2、小腸惡性腫瘤: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變部位,尚應考慮小腸腫瘤。小腸腫瘤有良、惡性之分,常見的小腸良性腫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和腺瘤等,上述腫瘤一般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常在患其他疾病施行手術時意外發現,或在屍檢時才獲得診斷。本例臨床症狀較重,故小腸良性腫瘤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小腸惡性腫瘤。應考慮的小腸惡性腫瘤有:(1)小腸腺癌,該病雖好發生在十二指腸,但其他部位的小腸(特別是空腸)亦可罹患。根據X線檢查,本例的病變在空腸。該病可有腹痛、腹部包塊、糞潛血試驗持續陽性和貧血等,本例的臨床表現與上述有相似之處。(2)平滑肌肉瘤,常位於回腸或空腸,臨床上有腹部包塊和消化道出血,本例與該病也有相似之處。(3)小腸惡性淋巴瘤,本例下述表現符合該病:腹痛、腹部包塊、包塊局部壓痛、鋇劑雙重對比造影小腸有病變、發熱、血沉增快、乏力、困倦、食欲減退和糞潛血試驗陽性等。 

  3、後腹膜腫瘤:此類腫瘤可壓迫腸道使腸腔變窄或被壓上方腸腔擴張,並可出現腹部包塊,與本例相符。但此病無黏膜破壞,此則不像。 

  醫師丙:同意以上兩位醫師對診斷的分析,我再補充兩點意見,一是還應考慮少見病――免疫球蛋白(IgA)重鏈病,該病小腸皺襞增厚,腸袢擴張,本例X線檢查不能完全排除此病;二是如為淋巴瘤,首先應排除假性淋巴瘤之可能,因假性淋巴瘤肉眼形態酷似惡性淋巴瘤,但其本質是炎症性良性病變,預後好。兩者區別主要靠病理檢查,假性淋巴瘤由分化成熟的小淋巴細胞組成,無異形性,常有反應性濾泡形成,伴有生發中心,細胞成分較雜,常混有漿細胞和嗜酸粒細胞等,而惡性淋巴瘤則相反。其次還應排除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該病有頑固性發熱、貧血和老年人易罹患等特點,還有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和肺部病變,本例無上述表現,則不支持。 

  剖腹探查所見及診斷

  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取右側腹直肌切口打開腹腔探查發現,距十二指腸曲30 cm和90 cm處的空腸,各有一腫物形成,該處空腸明顯擴張,腸壁增厚、充血、呈魚肉樣改變。部分大網膜與病變處的漿膜粘連,腸係膜根部可捫到數個腫大的淋巴結。肝、結腸及膀胱直腸窩未見異常。遂將小腸病變部切除,行兩端正常腸段吻合,並摘除腫大的淋巴結。切除的腫物標本病理診斷:非霍奇金淋巴瘤,漿細胞型,腸係膜淋巴結瘤組織浸潤。 

  病理討論

  醫師乙:根據剖腹探查和標本病理檢查,本例的腹部疾病可以肯定是小腸惡性淋巴瘤。小腸惡性淋巴瘤較少見,有原發和繼發之分,原發者可手術根治,繼發者則不能手術,故搞清原發或繼發,對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原發的標準是:(1)無淺表淋巴結腫大;(2)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3)胸透及胸片無縱隔淋巴結腫大;(4)手術或屍檢除胃腸道受侵外,其他部位未受累;(5)肝脾不腫大。本例符合上述標準,故可診斷為原發性惡性淋巴瘤。按照病變的侵犯程度,臨床上將該病分為4期。Ⅰ期:腫瘤僅限於胃腸道的一個解剖部位,無淋巴結轉移;Ⅱ期:腫瘤限於胃腸道的一個解剖部位,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Ⅲ期:腫瘤除胃腸道外,還累及周圍髒器或組織;Ⅳ期:伴有遠處轉移。分期的意義在於進一步指導治療,屬於Ⅰ、Ⅱ期者是手術根治的適應症,屬於Ⅲ、Ⅳ期者則不宜手術。本例根據剖腹探查所見屬Ⅰ期,是手術的適應症,當即做了小腸部分切除,並摘除了周圍腸係膜腫大的淋巴結,這樣處理預後估計相對為好。 

  該病的病理類型分為霍奇金病與非霍奇金病兩種,後者根據瘤細胞的形態特點,又分為網狀細胞肉瘤型、淋巴肉瘤型和漿細胞型等。通常認為,原發性小腸惡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病多見,本例的病理類型符合上述看法。原發性胃腸道惡性淋巴瘤可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發生在小腸的頻率多於結腸、闌尾和食管。該病病變多單發,少數亦可多發,多發時易誤診為克隆病。該病的典型表現為:發熱、痙攣性腹痛、惡心、嘔吐、體重減輕、貧血、便秘或腹瀉、腹部包塊、腸套疊、腸梗阻和腸穿孔等,本例上述症狀有的不具備,說明不能單憑典型症狀診斷該病。 

  診斷該病時,除應根據臨床表現判斷外,小腸雙重對比造影檢查也很重要,其X線影像有以下特點:(1)腸腔擴張,表現為腫瘤部位的腸腔不規則的擴張,邊緣僵直,黏膜皺襞與蠕動消失,並有多發潰瘍與息肉形成;(2)腸腔狹窄,由於腫瘤的環形浸潤而引起中心性狹窄,也可由於單發息肉樣腫瘤凸入腸腔而引起偏心性狹窄。有時腫瘤向外層生長,隨後腫瘤壓迫腸腔使之狹窄,此種情況時腸黏膜可正常;(3)病變呈彌散性,表現為全部小腸受到侵犯,或腸腔內有多處病變;(4)腸套疊,腫瘤如位於回腸遠端,可引起回腸型、回盲腸型或回結腸型腸套疊。本例經X線檢查符合上述某些特點。如用上述方法仍不能確診,應果斷行剖腹探查明確診斷,以便早期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因其他小腸疾病的診斷,也常需依靠剖腹探查確診。  

  (北京軍區總醫院 張禹整理)

關鍵字:發熱,腹痛,包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