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以中上腹疼痛為首發症狀。
・胃鏡檢查提示胃角、胃竇潰瘍,經抗幽門螺杆菌治療短暫緩解,後又複發。
・經4周期化療後,多次胃鏡複查均正常。
・胸部CT檢查提示左肺上下葉病灶,化療後呈惰性進展。
・肺穿刺活檢病理檢查考慮為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
病例簡介
患者男性,43歲,2002年12月因“中上腹隱痛2月餘”入院。
初治
輔助檢查
2003年1月胃鏡活檢病理示“(胃角)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B細胞性;CD20+、 LCA+、CK-、CEA-;幽門螺杆菌(Hp)+”。給予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三聯方案抗Hp治療14天後中上腹悶痛緩解。2003年2月再發中上腹痛。
2003年3月胃鏡示 “胃角變形,見半弧型潰瘍與胃竇後壁連成一片,周邊黏膜隆起,潰瘍不規則,呈地圖狀外觀,胃竇後壁見一約2 cm×1 cm潰瘍麵(圖3)。診斷:胃角、胃竇潰瘍。Hp-”。胃鏡活檢病理檢查示 “(胃角、胃竇)胃黏膜相關淋巴瘤,以大細胞為主,彌漫型,中度惡性;CD20+、LCA+、CEA-、CD45RO-;Hp-”。
2003年1~3月胸部CT檢查示“左上肺前段絮狀淡薄影及左下葉後外段1 cm×1 cm小結節灶”(圖5、6)。
圖1 2003年1月胃鏡示胃角潰瘍1.5 cm×2.0 cm
圖2 2003年2月(抗Hp治療後)胃鏡示胃角潰瘍0.8 cm×0.6 cm
圖3 2003年3月胃鏡示胃竇後壁潰瘍
圖4 2003年5月(生物化療後)胃鏡示胃竇後壁瘢痕攣縮
圖5、6 2003年2月CT示左上肺前段及左下葉後外段病變
圖7、8 2003年9月(生物化療後)CT示左上肺及左下肺病變消失
圖9、10 2008年6月CT示左肺野散在大小不等的團片狀高密度影, 部分邊緣模糊,與前對比明顯增大,考慮NHL肺部浸潤
圖11、12 2008年10月(再次化療後)CT示疾病穩定
治療
2003年3~6月行利妥昔單抗+CHO(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1周期、利妥昔單抗+CHOP(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鬆)3周期治療。
治療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麵抗原(HBsAg)-、表麵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體(HBcAb)-。第4周期化療期間出現3級肝功能損害,穀氨酸轉氨酶(ALT)228 U/L,天冬氨酸轉氨酶(AST)163 U/L。2003年6月檢查示“乙肝大三陽(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 9.11×108 copies/ml”。轉傳染科,給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及保肝等處理,期間並發黃疸(總膽紅素86.89 μmol/L,直接膽紅素58.20 μmol/L )、肝腹水。2003年10月檢查示“HBV-DNA<1000 copies/ml、乙肝小三陽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肝功能恢複正常。
確診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ⅣAE期,侵及胃角、胃竇及左肺上葉、下葉。
隨訪及複治
2004年3月胸部CT示“左上肺前段局部肺紋理增多、增粗紊亂,邊緣欠清,左肺下葉見小點狀密度增高影”。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多次複查胸部CT示“左肺上、下葉受浸潤,與前次對比均略有增大”,因無症狀,故未行進一步治療,繼續定期複查。2008年6月複查胸部CT示“左肺野散在大小不等的團片狀高密度影,部分邊緣模糊,與前對比明顯增大,考慮NHL肺部浸潤”(圖9、10)。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多次胃鏡複查示正常。
2008年6月CT引導下行經皮肺穿刺活檢,活檢病理示“(左下肺)肺泡間隔增厚,見淋巴組織增生,淋巴小結形成。免疫組化:CD20+++,CD79a+++,CD3-,к+/-,CD45RO-,λ+。考慮為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會診意見為:(肺穿刺活檢組織)鏡下示“肺泡間隔增寬,多量淋巴細胞浸潤,細胞體積較小,形態較單一,呈中心細胞樣細胞,其中可見散在少量中心母細胞樣細胞,核分裂像罕見。結合臨床、影像及免疫組化結果病變診斷為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較符合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免疫組化示“CD20+,CD79a+,CD3-,CD45RO-,к、λ染色欠滿意”。該院病理科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示“API2-MALT1/t(11;18)(q21;q21)、IgH-MALT1/t(14;18)(q32;q21)染色體易位陰性”。
2008年7月至9月行CHO方案化療4周期(因經濟原因不能再用利妥昔單抗)。2008年8月至10月,胸部CT複查療效評價為“疾病穩定(SD)”(圖11、12),2009年2月胸部CT複查示肺病變大致同前。
討論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約占所有NHL的8%。MALT淋巴瘤的好發部位包括胃(40%)、肺(14%)、頭頸部(14%)、眼及附屬器(12%)、皮膚(11%)、腸道(10%)、甲狀腺(4%)和乳腺(4%)等。
胃MALT淋巴瘤
胃MALT淋巴瘤來源於結外邊緣帶,流行病學和病因學研究已經證實其發病與Hp的關係。胃MALT淋巴瘤患者Hp感染率非常高(最高達90%)。如果腫瘤存在t(11;18)、t(1;14)、t(14;18)基因易位,通常抗Hp治療無效。在腫瘤突破胃壁時t(11;18)(q21;q21)明顯高表達,而腫瘤局限在胃壁內時表達則低得多,然而無t(11;18)(q21;q21)易位的淋巴瘤有可能向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轉化。
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原發性胃淋巴瘤中,42%是低危的MALT淋巴瘤,55%是高危的DLBCL,其中33%具有MALT淋巴瘤成分,3%為高危的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或淋巴母細胞淋巴瘤。胃DLBCL可來源於胃MALT淋巴瘤轉化,也可為原發的DLBCL,從組織學特點鑒別兩者非常困難,細胞免疫學表型可能有助於鑒別。轉化的胃DLBCL通常具有Ig輕鏈的限製性表達,同時具有MALT淋巴瘤的Ig基因重組。轉化的胃DLBCL表達BCL-6,不表達CD10和BCL-2,而原發胃DLBCL不表達BCL-6,但CD10和BCL-2呈陽性表達。有研究表明,采用CHOP樣方案化療,有MALT淋巴瘤背景的胃DLBCL和原發的胃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80.5%和48.9%(P=0.02),提示對MALT淋巴瘤轉化的胃DLBCL療效更好。
肺MALT淋巴瘤
原發性肺部淋巴瘤(PPL)定義為克隆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累及一側或雙側肺實質和(或)支氣管,同時在診斷時或診斷後3個月內未發現病灶肺外組織侵犯。PPL非常罕見,約占NHL的1%以下。大多數研究表明,MALT-PPL預後相對較好,5年生存率>80%,中位生存期>10年。伴發胃腸道MALT淋巴瘤的患者,與伴發其他部位MALT淋巴瘤的MALT-PPL的患者相比,中位生存時間相近,但無疾病進展時間較長。
對MALT-PPL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甚為重要,因為手術切除肺部病灶後,晚期可發生切除部位或肺外複發。對MALT-PPL的治療目前尚未達成共識,現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有手術根除、化療、放療,但由於缺乏比較研究,尚未對這些療法的療效的進行單獨評估,有一些學者甚至建議對MALT-PPL進行密切隨訪,而暫不給予治療。盡管如此,目前對於局灶分布的MALT- PPL,通常傾向於手術切除。對於兩側肺部受累或存在肺外侵犯,或病變複發及進展的患者,可采用化療方法,很少采用放療。
MALT淋巴瘤一旦發生,很可能播散到其他部位,如胃MALT淋巴瘤會播散到小腸、唾液腺和肺,25%~35%的MALT-PPL病例合並存在其他部位黏膜的淋巴瘤。對於本病例,是相伴的兩種黏膜相關淋巴瘤(胃MALT和肺MALT),或是胃MALT播散至肺,還是肺MALT播散至胃?三種情況皆有可能。
病例首發症狀為上腹痛,2003年1月胃角活檢病理為胃MALT(圖13),經抗Hp治療後病灶有縮小,但短期緩解後病灶進展,2003年3月再次活檢病理為胃MALT及胃DLBCL同時存在(即胃MALT淋巴瘤轉化的胃DLBCL,圖14)。經生物化療(利妥昔單抗+化療)胃淋巴瘤治愈,而肺MALT惰性發展。在生物化療期間出現HBV感染,可能與利妥昔單抗治療後HBsAb滴度下降而不能有效對抗HBV相關,提醒我們對於未合並HBV感染的NHL患者在應用R-CHOP方案治療時要注意監測乙肝兩對半,必要時應用乙肝疫苗加強接種以防利妥昔單抗治療後HBV激活。對於肺MALT(圖15),下一步治療可按照濾泡性淋巴瘤的治療原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