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簡介
主訴 73歲男性,發現腹部腫塊1年餘。
現病史 1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中腹部持續性脹痛,無腰背部放射痛,無惡心嘔吐,無發熱黃疸。當地醫院B超檢查診斷為“腹部腫塊性質待查”,建議手術治療。患者因經濟問題未行特殊處理,就診我院。
門診腹部CT檢查診斷為“腹部巨大腫塊、性質待查”,收入我科。患者因“冠心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診治醫生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病情,建議停藥半月後複查。2個月後,患者再次入院,被詳細告知病情、手術必要性及風險等之後,患者拒絕手術,要求出院。
出院後,患者自覺腹脹進行性加重,遂再次至我院門診,要求住院手術治療。起病以來,患者精神食欲可,小便正常,大便不暢。
體格檢查 患者體溫:36.2℃,脈搏:102次/分,血壓:143/95 mmHg,呼吸:20次/分。發育正常,營養良好,無病容,皮膚黏膜色澤正常。皮膚彈性正常,無皮下結節或腫塊,無潰瘍及瘢痕。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結膜正常,鞏膜無黃染。乳突及鼻竇無壓痛,口唇紅潤,扁桃體無腫大。頸部無抵抗,頸靜脈正常,頸動脈搏動正常,雙側無雜音。氣管位置居中,甲狀腺正常,無胸膜摩擦感,叩診清音。心率102次/分,無心包摩擦音,無異常血管征。
專科情況 腹部膨隆,未見胃腸型、蠕動波及手術後癲痕。中下腹可捫及巨大腫塊,(20×15) cm大小,質硬,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無明顯觸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肝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3次/分。
輔助檢查 腹部腫塊CT檢查結果:① 腹部巨大腫塊複查,與我院門診腹部CT檢查結果對比,情況大致同前,考慮脂肪肉瘤?畸胎瘤?② 左輸尿管上段結石,左腎結石並左腎積水,右腎輕度積水。③ L2椎體壓縮改變。
入院診斷 腹部腫塊;高血壓病(1級,高危),冠心病,心功能二級,右束支傳導阻滯;支氣管疾患、左下肺感染;左輸尿管上段結石,雙腎積水,左腎結石。
手術過程
手術名稱 腹部巨大腫塊切除術。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術者 李宜雄、何群、吳科敏、吳忠衛。
手術經過 麻醉後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取正中切口上方達劍突下6 cm,下方達恥骨上3 cm,分層進腹。無腹水,腫塊來源於腹膜後,占據中下腹部,回盲部被推擠至右上腹,小腸位於左中上腹;未捫及肝髒腫塊結節。
打開增厚的後腹膜,顯露中下腹部腫塊,實質性,質中等,邊界較清,約(30×22×20) cm大小。
沿腫塊邊緣分離,切斷結紮浸潤腫塊的血管,基底部粘連緊密,小心分離,完整切除;其左上方見一處(10×10×3) cm類似腫塊,邊界清,沿邊緣分離,完整切除腫塊,(15×16×15) cm大小;其旁見一處(4×3×2) cm大小類似腫塊,分離切除。腹膜後脂肪組織肥厚,尤以右側為甚,部分結節感,無明顯腫塊。
衝洗腹腔,洗盡積液,腹膜後創麵徹底止血,關閉後腹膜,於盆腔及左側腹部分別放置腹腔引流管1根,清點手術物品後分層關腹。手術順利,麻醉滿意。
術中失血約300 ml,未輸血,患者在術後入住重症監護病房。標本稱重5.32 kg,經家屬過目後送病檢。
診療心得與體會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胰膽外科 李宜雄教授 何群主治醫師
脂肪肉瘤(liposarcoma,LS)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以下;但原發腹膜後LS(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S) 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腹膜後軟組織肉瘤,占其中的41%。
RPLS 發病年齡為55~75 歲,男性略多於女性。腹膜後脂肪肉瘤大部分為高分化脂肪肉瘤,其組織學主要由近乎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大多呈膨脹性生長,隨著腫瘤的增大,可壓迫、推擠鄰近器官,對周圍髒器及重大血管造成浸潤的可能性極小。
RPLS早期無典型症狀,患者通常以腹部巨大包塊就診;還可有腹脹、腹痛等消化道症狀,排便、排尿困難、下肢腫脹等局部壓迫症狀及發熱、乏力、消瘦等慢性消耗症狀。偶有因腫瘤破裂、出血導致急腹症和休克。
影像學檢查對RPLS 的臨床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B 超和CT 檢查是最常用的方法。CT診斷RPLS ,有較高的定位、定性價值,應作為首選檢查,檢查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能客觀顯示RPLS 的部位、邊界、範圍,並發現腫瘤與周圍髒器的關係,顯示腫瘤導致周圍髒器和大血管受壓與移位情況。仔細分析CT 特征,對術前評估手術難度、製定手術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RPLS往往瘤體巨大,手術切除後易複發,但很少遠處轉移。無論是原發還是複發性RPLS,手術切除仍是其標準治療手段。
根據腫瘤主要所在部位,選擇就近切口,切口不宜過小,以便於充分顯露術野,以徹底切除腫瘤,降低複發率。腫瘤切除邊界應遠離腫瘤可觸及與可視的邊界,不殘留腫瘤包膜。
腫瘤累及鄰近髒器和血管時,應設法一並整塊切除,包括部分胃腸道、腎、肝、腹壁及下腔靜脈均可切除。通常切除腫瘤邊緣陰性區域1~2 cm 已足夠,並無報道更大範圍的陰性區域切除有明顯優勢。有豐富外科手術經驗的醫師采用這種較積極的手術方式是安全的,並可有效降低局部複發率。
對於無法達到完整切除的病例,應盡量爭取姑息性切除。腫瘤姑息切除亦能減輕鄰近壓迫症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對於接受姑息性切除的患者,術中應緊貼瘤體的假被膜施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術加放/化療的綜合治療或對部分患者有益,但術後放化療效果仍存在爭議。
分子靶向治療作為近年來逐漸興起的腫瘤治療方法,目前主要用於晚期脂肪肉瘤二線或三線治療。大多數藥物尚處於Ⅰ/Ⅱ期臨床試驗階段,其效果尚未明確,有望成為未來RPLS 治療的研究熱點。
本病術後複發的特點表現為局部複發率高,而且多次複發的間期具有逐漸縮短的趨勢,因此術後一定要定期複查,一般間隔周期為3~6 個月;存活時間越長,複查間隔時限應隨之越短。複查項目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特別是B 超或CT,可早期發現病變,減少腫瘤對器官的侵犯, 提高再次手術根治率,減小手術風險,降低手術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