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結合部腺癌1例

作者:劉天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6-02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一所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每年收治胃癌患者1000餘例,施行胃癌根治手術800餘例,其胃癌綜合治療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2008年,由中山醫院普通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和消化內科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胃癌多學科診療(MDT)小組正式成立,並定期開展相關的病例討論,製定統一的治療計劃,為胃癌多學科綜合診治的規範化實踐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本期討論的是2010年我院胃癌MDT討論的病例之一。本文為當時的討論記錄,供大家參考。 

  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50歲。因進食哽噎6個月、上腹疼痛1周,於2009年10月8日來我院就診。胃鏡檢查顯示:距門齒38 cm的食管下段後壁見一處2×2 cm黏膜隆起,表麵高低不平,胃鏡在據門齒40 cm處過賁門,賁門口見一環形隆起病灶,表麵潰瘍形成(圖1)。胃鏡活檢病理結果為:(賁門)腺癌。患者既往無特殊病史。 

  體格檢查:患者卡氏體力狀態(KPS)評分為90分,體重70 kg,身高170 cm,未見貧血貌,鎖骨上淋巴結無腫大,心、肺無異常,腹部平軟,未捫及腫塊,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直腸指檢(-)。 

  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12 g/L,白細胞5.7×109/L,血小板231×109/L。肝、腎功能均正常。癌胚抗原(CEA)及癌抗原199(CA199)水平無升高。胸部X線片未見異常。為確定患者臨床分期,對其進行了胸、腹部CT和超聲胃鏡檢查。

  圖1. 化療前後的胃鏡下表現(上兩圖:治療前,賁門胃底占位伴巨大潰瘍;下兩圖:治療後,賁門口占位,胃底占位病變消失,潰瘍愈合) 

圖2 化療前後的CT圖像(左:化療前; 右:化療後,病灶較化療前縮小)

 圖3 化療前後的超聲胃鏡圖像 (左:化療前;右:化療後) 

圖4 化療前後的胃鏡活檢病理(左:化療前;右:化療後) 

  討論分析 

  第一階段治療及結果 

  饒聖祥(放射科):2009年10月13日,患者在本院接受第1次胸、腹部CT掃描,結果顯示胃充盈良好,賁門口有一41×43 mm腫塊影,累及全層;行增強掃描後,腫塊密度明顯增加。胃周圍、下縱隔和腹膜後均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肝、雙腎多發囊腫,腹膜無異常改變,無腹水(圖2)。結合胃鏡檢查所見,有食管浸潤,故分期為T4N0M0。 

  陳世耀(消化科):該患者2009年10月23日的超聲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病灶深度為2 cm,占2/3食管腔,長徑約為3.2 cm,內部不均勻低回聲,累及食管壁全層,病變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與主動脈分界尚清。病灶周圍可探及兩枚約0.8~1.0 cm大小淋巴結,病灶上方約2 cm處另可探及一枚0.8 cm大小淋巴結(圖3)。超聲內鏡下分期為T4N1。 

  孫益紅(普外科):該患者是食管胃結合部腺癌(AEG)。按照西沃特(Siewert)分型屬於Ⅱ型,即狹義賁門癌,發生於齒狀線上1 cm到齒狀線下2 cm範圍內、食管胃結合部的小腸上皮化生區域。該型發生的淋巴結轉移大多到達腹部淋巴結,也有一部分向上轉移至縱隔淋巴結。盡管胸外科和腹部外科均可進行賁門癌手術,但按照規範,Ⅱ型和Ⅲ型AEG應由腹部外科醫師依胃癌治療原則來進行。2個月前,針對該病例第1次討論的結論是,該患者為局部晚期AEG患者,手術不一定能保證達到根治性的要求,即使根治,其術後複發率也會很高,患者當時亦非常恐懼手術,因此建議先行內科治療。 

  劉天舒(腫瘤內科):在第1次討論結束、征得患者同意後,決定對其先實施化療。因為很難肯定患者是否能通過化療降期而獲得根治性治療的機會,故參照了姑息性化療原則進行治療,同時希望能達到新輔助化療的效果。考慮到患者體力狀態較好,因此采用了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和表柔比星聯合的EOX方案。該患者在2009年10月23日和2009年11月16日接受了兩次化療,胸、腹部CT複查結果提示,其賁門部病灶與治療前相似,臨床療效評價為穩定,故隨後繼續以原方案化療兩次。化療後,患者進食哽噎感好轉,服藥期間出現I級胃腸道不良反應,但停藥後即消失;骨髓抑製為I級,體重下降4 kg。完成4次化療後,予複查胃鏡、CT以及超聲胃鏡。 

  饒聖祥: 患者2010年2月5日腹部CT結果顯示:賁門部16×34 mm軟組織密度腫塊,腫塊周圍間隙不清。肝及雙腎見多發囊腫,後腹膜未見腫大淋巴結,腹腔內無積液(圖2),提示經過化療,患者腫瘤有所縮小。 

  陳世耀:2010年2月8日的胃鏡結果提示,食管下端賁門部病變與之前大小相似,可見3×2 cm隆起病灶,表麵糜爛、不規則,潰瘍幾乎消失,僅見黏膜充血與輕度糜爛(圖1)。2010年2月8日超聲胃鏡顯示,食管下段賁門部隆起處見一3.4×2.9 cm低回聲占位,累及全層,胃壁最厚處達2.0 cm,腔外可見散在0.7 cm低回聲占位,回聲尚均勻,邊界清。化療前後的超聲胃鏡提示,腫塊內部回聲強度不同,化療後腫瘤有壞死,故回聲較均勻;化療後,腫塊雖累及全層,胃壁5層結構消失,但最外麵的漿膜層尚完整(圖3),提示化療後,腫瘤由T4期降至T3期。 

  紀元(病理科):患者化療前的胃鏡活檢顯示為腺癌,分化中等。4次化療後,胃鏡複查的病理活檢仍可見大量癌細胞,未出現化療後的典型表現,如泡沫樣改變,黏液湖、中央壞死等(圖4)。當然,由於活檢標本是局部取樣,不能代表整個腫瘤的情況。目前尚無較好的標準來評價化療後的病理學療效。 

  下一步治療計劃製訂 

  劉天舒:經過3個月化療,患者疾病穩定,初次診斷時的症狀均明顯改善,且化療耐受性很好。對於這種局部進展期的胃癌患者,化療並未耽誤其手術時機,但更長期的化療也不會帶來更多的緩解機會,故患者下一步是否應該接受手術治療? 

  孫益紅:該患者腫瘤位置較高,切緣陽性的機會也很大。現在很多的外科醫師的觀點都是:手術是唯一的根治機會。但結合MAGIC研究的結果以及本人多年經驗,這類患者術後生存率較低,且術後營養狀況急劇下降,因此在延長生存的同時,更多的是犧牲生活質量。作為外科醫師,除了關注短期內患者能否度過手術關,更多要思考的是,手術究竟給患者帶來多少生存益處。 

  沈振斌(普外科):生存期是腫瘤治療的最終標準。如果不手術,該患者接受姑息化療的中位生存期為10~12個月;但如果手術,即使是姑息性手術,中位生存期可達18個月左右。從這點考慮,建議手術。患者腫瘤位於食道下端,其上端距賁門口2 cm。目前對於距賁門3 cm以內的腫瘤,行經腹全胃手術可減少患者術後反流情況,改善其生活質量。當然,也不排斥其他局部治療手段,比如對於該類患者,放療是否能達到根治性效果? 

  曾昭衝(放療科): 胃腺癌的術後輔助放療和術前新輔助放療都有循證醫學證據,尤其對於賁門部腺癌患者,輔助放療的生存益處最大。但與食管或賁門鱗癌不同,賁門腺癌尚無根治性放療的報告。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不同的病理類型對放療的敏感性有所不同;第二,胃部放療受毒性反應限製,耐受劑量一般不超過50 Gy,距離根治性放療的劑量還有相當距離。因此依靠單純放療而取代手術,目前沒有根治的可能。 

  劉天舒:綜合以上意見,同意患者下一步接受手術治療。可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告知手術風險和獲益大小後決定。 [0521001]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 劉天舒)

關鍵字:上腹,疼痛,腺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