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影響與胃癌相關性幽門螺杆菌根除的因素

作者:EurekAlert 來源:EurekAlert 日期:13-02-16

  胃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盡管胃癌發病率在某些地區正在下降,但因為在諸如拉丁美洲和東亞等高發病率地區人口的增長和老化,其死亡人數預計會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增加。幽門螺旋杆菌感染了世界上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而這種細菌的慢性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據估計它占了全球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二。

  據發表在2月13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則研究披露,在一項對拉丁美洲7個不同社區人群的根除幽門螺旋杆菌(一種可導致胃癌的風險因子)治療幹預結果的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在根除幽門螺旋杆菌的治療幹預中,地理位置、人口因素、對最初治療的堅持以及感染的複發可能與抗菌素療法的選擇同樣重要。

  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範德比爾特醫學中心的Douglas R. Morgan, M.D., M.P.H.及其同事對幽門螺旋杆菌的複發風險進行了估計, 並評估了在用3種療法之一進行治療1年之後與成功根除該菌有關的因素。這項研究包括了1463名來自7個拉美社區的年齡在21-65歲的參與者,他們接受了幽門螺旋杆菌的治療並在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間接受了觀察。研究通過使用來自一個家庭人口普查(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一個大型公共臨床診所登記(智利),或家庭招募(洪都拉斯及墨西哥的兩個地方)的信息對可能的參與者進行了遴選。參與者被隨機分配至3個治療組中的1組:為期14天的蘭索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黴素(三聯療法);為期5天的蘭索拉唑及阿莫西林及接下來為期5天的蘭索拉唑、克拉黴素及甲硝唑(順序療法);或為期5天的蘭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黴素及甲硝唑(伴同療法)。

  在最初治療後,1133名尿素呼氣試驗(UBT;這是一種用於確認幽門螺旋杆菌存在的診斷程序)呈陰性的參與者中,有1091人具有1年時的UBT 結果,其中125人變成UBT陽性,其複發風險為11.5%。研究人員發現,1年時的複發率與研究地點、家庭中孩子的數目及不堅持治療有著明顯的關係,但與治療方式的指派沒有關係。

  在對基於具有肯定的1年時UBT結果的1340位參與者治療效果的初步分析中,所估計的在1年時根除的成功率對三聯療法為80.4%、對順序療法為79.8%、對伴同療法為77.8%。總體有效率為79.3%。

  文章的作者寫道:“在一項忽略再治療效果的單一療程分析中,1年時UBT陰性結果百分比為72.4%,且它與研究地點、對最初療法的堅持、男性性別及年齡有著明顯的關係。所有1463名入選參與者在1年時的治療有效率——如果將所有缺失的UBT結果視作陽性——為72.7%。”

       文章編譯自Risk of Recurren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1 Year After Initial Eradication Therapy in 7 Latin American Communities

  

關鍵字:幽門螺杆菌,因素,胃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