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24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綜合施策、科學防癌”,旨在擴大癌症防控科普宣傳,普及抗癌健康知識,動員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癌症防治工作。為加強前列腺癌防治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泌尿科薛蔚教授分享前列腺癌的防治。
CHTV&CMT:在提高前列腺癌認知和預防意識方麵,科普起到什麼作用?
薛蔚教授:前列腺癌是男性老年群體中的高發疾病,其發病率在歐美國家僅次於肺癌、結腸癌,在亞洲,在中國一些大型城市發病率能排到第5位。近年來,前列腺癌科普工作,最大的改變是提高了大家前列腺癌的篩查意識。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裏,50歲以上男性比較重視前列腺癌篩查,這得益於通過各種渠道、平台對疾病的了解和認識。
20年前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低,但是大多診斷時為晚期是共識。在臨床中,許多病人常常因為前列腺癌骨轉移引起骨痛,去骨科就診才發現是前列腺癌。最近幾年,在重視篩查的大中型城市裏,前列腺癌的早期患者越來越多,晚期患者比例也隨之下降,這確實給患者帶來治療機會。因此,通過早篩、早診、早治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CHTV&CMT:在前列腺的防治方麵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或者是改進的方向?
薛蔚教授:前列腺癌作為一種在老年男性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隨著國家對健康問題的重視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其的研究和認識逐漸深入。目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作為一項常用的檢測指標,雖然自20年前起就受到一些質疑,認為其精準度有限,但它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能夠提醒我們關注潛在的疾病風險。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有了更多手段來提高對前列腺癌的診斷精度。特別是在無創性腫瘤標記物的篩查方麵,這些新技術有望更準確地識別出真正需要關注的目標人群。例如,對於那些PSA水平處於灰區(4~10 ng/mL)的患者,傳統的穿刺檢查的陽性率並不高,大約隻有20%左右。這意味著,通過更精確的檢測手段,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診療活動,從而降低社會經濟學負擔。
未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預期會有更多創新的檢測方法出現,特別是影像學檢查如磁共振等,將使我們能夠更全麵、更係統地進行早期發現和診斷。這不僅有助於減輕社會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確保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在不久的將來,前列腺癌的診斷和治療將會更加精準和高效,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廣大患者。
CHTV&CMT:您說過“不要隻做外科手術匠,要將病人當‘人’治!”,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前列腺癌發病率高,但其進展緩慢,常被稱為“懶癌”。雖然早期篩查能顯著提高檢出率,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積極治療。關鍵在於區分哪些患者真正需要治療,哪些可以采取等待觀察的被動策略。比如許多患者在去世後才被發現患有前列腺癌,而且這種癌症並未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那麼這類患者是否需要治療仍需要商定。因此,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是確定何時應對這種病症進行處理。
醫生在治療前列腺癌時,應以患者整體情況為中心,不應僅僅關注疾病本身。如果癌症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可以選擇與瘤共存,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術。這要求醫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采用觀察手段,而不是對所有患者都采取手術治療。正確的做法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CHTV&CMT:您認為通過醫學科普可以拉近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距離嗎?
科普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交流手段,它能夠促進患者對醫療知識的理解和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由於醫患之間存在知識水平的差異,常常導致對問題理解的偏差,因此,醫生需要通過科普來簡化醫學術語和概念,使患者能夠理解醫療決策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
以PSA篩查為例,這項檢查在過去並不普及,但通過有效的科普教育,現在已經成為50歲以上男性體檢的常規項目。這一變化證明了科普在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和促進健康檢查普及方麵的巨大作用。因此,科普不僅是醫患溝通的橋梁,也是推動醫療進步和健康普及的重要工具。
CHTV&CMT:我國在前列腺癌的早診和早治方麵有哪些挑戰?醫學界和公眾應如何應對?
薛蔚教授:老年男性隨著年齡增長,都會出現前列腺相關疾病,其中常見的三種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往往會伴隨出現。由於前列腺癌沒有特異性症狀,早期診斷基本靠早篩檢查。我國人口眾多,要在全國推動前列腺癌早篩檢測是很大的挑戰。
專家簡介
薛 蔚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
泌尿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常務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泌尿外科臨床質控中心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泌尿外科分會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微創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泌尿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泌尿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第三十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抗癌協會泌尿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裝備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工匠
以第一完成人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一等獎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