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腫瘤李健:國產創新藥量變到質變,尋找靶點源頭很關鍵

作者:韓雪靜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3-06-28

近年來,我國在新藥尤其是抗腫瘤新藥的研發投入增加。一方麵為患者帶來了福音,另一方麵逐步得到國際認可。在腫瘤新藥的研發過程中,早期臨床研究是重要環節,為研究者提供了評估新藥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的機會,並為後續的臨床試驗和藥物注冊提供數據支持。

為觸達早期臨床研究的重要參與者,在2023年北京消化腫瘤國際高峰論壇暨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年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電視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李健教授進行專訪。

01
政策和資本助力,國產創新藥迎來利好

作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最年輕的正高級職稱醫師,李健同時也是該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副主任,致力於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藥物治療與綜合治療,包括晚期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胃腸間質瘤的化療與分子靶向治療。談到新藥研發,李健教授表示,為滿足患者對更有效和安全治療的需求,腫瘤新藥的研發變得至關重要。

最近十年,在國家醫藥政策引領和資本加持的背景下,中國抗腫瘤新藥經曆了從無到有,從仿製走向創新的艱難曆程。

華創證券發布的《創新藥手冊2021:成長與分化》報告顯示,新藥臨床申請(IND)數量自2013年開始逐年攀升,2019年國產IND數量達235個,2020年達到386個。

圖注:國產新藥年新增IND數量(個)

2018-2020年,每年都有10個左右的國產新藥獲批上市,主要來源於2013-2015年的IND品種。完成了創新藥量變過程,國內創新藥企實力也逐步加強,創新藥申報數量連年增長。

為鼓勵醫藥行業研發創新,國家醫保局建立了以新藥為主體的醫保準入和談判續約機製,推動了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5年來,新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等待時間從過去的平均近5年縮短至不到2年醫保對新藥的支出從2019年的59.4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81.89億元,增長了7.1倍[2]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曾公開表示,由於醫保目錄實現了“一年一調”,新藥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速度顯著提升,目前超過80%的新藥能夠在獲批上市兩年內納入醫保。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鼓勵下,國內醫藥市場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我國的新藥研發進入全球第二梯隊,在很多熱門領域緊跟國際研發趨勢。

02
避免同質化,鼓勵源頭創新

在新藥研發中,抗腫瘤新藥的發展是業內關注的重點領域。雖然其研發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仿製到創新的艱難過程,但也存在源頭創新不足、賽道過於集中等問題。

2022年藥融雲發布的《中國 I 類新藥靶點白皮書》顯示,2016-2021 合計受理新藥(1649個)涉及的靶點有520個;前6% (30)的靶點涉及41%(681) 的新藥,其中我國僅申報並獲CDE受理的PD-L1就有近60款,其它靶點依此遞減。

圖片來源:藥融雲中國1類新藥靶點白皮書

可見,靶點是新藥研發的基礎,我國創新藥真的要有突破,就要從靶點的發現做起。但研究靶點過於集中,也會帶來一係列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曾公開表示:很多藥物治療的靶點是國外科學家通過基礎研究發現的,這是國外長期重視基礎研究的積累而發生的質變。其次,我國在做轉化研究的藥企為了降低創新藥物的風險,研發集中在某些比較容易的靶點,以及仿製藥物方麵。這都導致了研發資金和資源的浪費,也對企業後續發展帶來問題。”

例如,在消化腫瘤領域紮推的Claudin 18.2和FGFR、肺癌的cMet,乳腺癌有CDK4/6抑製劑申報密集的現象,HER-2 ADC也有一擁而上之勢。

03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頂層設計經驗是關鍵

如何解決研究同質化的問題?“差異化創新才是生存之道。“李健教授表示,應該鼓勵源頭創新,包括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和臨床研究的創新,依靠對基礎研究的係統性投入和各方努力下的實質性發展,才能開發出首創(First-in-Class)的中國抗腫瘤藥物。

事實上,早在2021年11月,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的《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就強調,“從患者需求的角度出發,對抗腫瘤藥物的臨床研發提出建議,以期指導申請人在研發過程中,落實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患者為核心的研發理念;為促進抗腫瘤藥科學有序的開發,提供參考”的指導原則。

圖片來源: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

中國的研究者攢了很多臨床經驗,什麼時候新藥臨床試驗設計和經驗能力快速提高?“是擁有這些新藥資源的時候” 李健教授說,有了新藥資源,研究者才有機會去學習,在學習當中去提高自己的新藥臨床方案的設計和研發能力。

在李健教授看來,國內新藥以“me-too”居多,因為國外都已經做過了,所以考驗不到研究者的設計能力。隻有通過“first-in-class”,研究者才有機會在設計階段開展頂層設計,進而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臨床研究設計的能力,最終在國際上得到真正的認可。

從海量信息中快速篩選出可能做的靶點,從閱讀大量文獻中尋找可能有效的數據,洞察臨床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找研究方向”,這是李健教授對於“臨床醫生尋找研究方向”提出的建議。選擇未被滿足臨床需求的細分領域,研發項目要有足夠的科學數據支持,創新驅動進行差異化的創新,好的研究方向、好的項目,好的方向決定了成敗。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jcancer.org/Html/Doctors/Main/Index_31170.html

[2]證券日報之聲

專家簡介

李健 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博導

行政副主任 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副主任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委會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常委兼秘書長

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副主委

CSCO臨床研究專委會常委兼秘書長

CSCO大腸癌專委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副主委

關鍵字:抗腫瘤新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