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第13屆CGOG會議開啟了線下日程。肝髒胰腺分會場於14:00準時開幕,本場共有超10萬人次在線觀看了直播。本場會議由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燕教授擔任主席。
上半場為肝髒腫瘤專場,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修典榮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和東部戰區總醫院劉秀峰教授共同擔任主持人。
首先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周軍教授以“後免疫治療時代肝細胞癌係統治療演變”為題進行了第一場報告。周軍教授係統梳理了近幾年來肝細胞癌藥物治療的臨床研究,強調了不同TKI藥物間的差異和隨著治療方案多樣化後臨床醫生麵臨的進一步分化藥物選擇的問題。他指出包括臨床分期、病毒血清學狀態及人口學在內的多種因素可能影響治療結局,未來需對各類型治療模式的獲益人群進行更精準地篩選。同時,在臨床研究入組的設計方麵,周軍教授提議應對現有的框架進行一定的調整。
此後,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王崑教授以“邊界可切除肝髒腫瘤的界定與圍手術期治療觀念演變”為題進行了主題報告。他首先結合指南與文獻就邊界性的定義進行了解讀,結合外科學和腫瘤學因素就交界可切除性發表了獨到的觀點。王崑教授進一步回顧了各類型新輔助治療的演進過程,表達了對HAIC和靶免聯合在肝腫瘤新輔助治療前景的肯定。在輔助治療方麵,更多3期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隨後來自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楊明教授以“NASH、NALFD肝癌的治療思考”為題進行了精彩的報告。她圍繞NASH/NALFD兩種疾病的發生機製、臨床表現、免疫治療特點等內容進行了介紹。NASH/NALFD獨特的分子和免疫微環境特征可能與其較差的免疫治療響應結局有關。在NALFD發病率增高的背景下,這類患者的最佳管理策略還需在臨床隊列中進一步探究。
接下來,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的朱震宇教授和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張雯教授圍繞現有研究的成果和爭議等話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朱教授表示從外科視角來看,邊界可切除性的判斷需結合MVI等因素,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張教授則提出未來可結合多種臨床和影像學特征將治療效果較好和較差的患者予以區分,以更好地支持臨床決策。
會議下半場為胰腺腫瘤專場,由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郝純毅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王理偉教授共同擔任主持人。
首先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崔玖潔教授以“晚期胰腺癌藥物治療的中國大數據”為題介紹了中國胰腺疾病大數據中心(CPDC)的發展情況和目前的數據概況。CPDC項目積極推動了我國胰腺疾病的臨床研究和協作。崔教授指出胰腺癌基因檢測比例低、用藥規範性有待加強等現存問題,對中心發展的挑戰和未來規劃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隨後來自複旦大學腫瘤醫院的秦毅教授以“胰腺癌分子特征與靶點探索”為題梳理了胰腺癌的基因組學改變、免疫微環境特征及相應治療靶點。他提出了包括PROTAC等前沿技術在胰腺癌治療中的潛在應用。秦教授還分享了其團隊已經完成的工作,介紹了多種基因和代謝異常在胰腺癌發病中的作用。
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田孝東教授隨後以“局部進展期胰腺癌轉化治療與手術思考”為題進行了報告。他就局部進展期胰腺癌的轉化治療意義、療效評估策略、手術時機等問題進行了分享。
最後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李永恒教授以“胰腺癌術前放療進展”為題進行了主旨彙報。他指出,胰腺癌術前放療已經在向靶區小而精,劑量短且快的方向上不斷演變。結合現有的數據,邊界可切除性胰腺癌的術前放療可在不提高手術並發症的情況下增加R0切除率。在未來SBRT聯合化療、靶向、免疫的多學科治療具有值得期待的前景。
來自東部戰區總醫院的成遠教授和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李濤教授就該環節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發言和討論。成教授對胰腺癌新型分子靶點的治療前景充滿期待,李教授則強調了外科醫生參與MDT討論、製定最佳綜合治療方案的重要性,兩位教授都同意多學科討論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提高生存和改善生活質量。
最後,大會主席魏來教授對本場內容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他提煉了各部分主旨報告的關鍵內容和啟發,並對未來需要解決地諸多問題予以梳理。在最後環節,魏來教授對本場會議的各位發言專家表示感謝,預祝本屆CGOG取得圓滿成功,本場分會到此結束。
原創: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 撰稿人 張哲寧 審稿人 袁家佳
第13屆北京消化腫瘤國際高峰論壇暨CGOG2023年會6月7日—11日
掃碼觀看會議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