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正式啟動。為迎接這一活動的到來,國家衛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電視頻道、醫學論壇網圍繞腫瘤防治話題聯合采訪了多位腫瘤學專家。本期采訪專家為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周燁教授,采訪主題為“身體出現這些信號須警惕胃腸間質瘤?”,采訪內容如下:
記者:什麼是胃腸間質瘤?其症狀和表現是什麼?
周燁教授:胃腸間質瘤是主要生長在胃腸道的惡性腫瘤,偶爾生長於消化道外,包括大網膜、腸係膜,男性的前列腺等等。
胃腸間質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發病率相當,發病的高峰年齡為55~65歲。其主要症狀和腫瘤大小、位置相關。當腫瘤較小時,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很多患者是在胃鏡檢查或體檢時偶爾發現黏膜下有隆起。隨著腫瘤的增大,患者可以出現嘔血、黑便、腹部疼痛、納差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排便困難。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重視,這是身體發出的信號,要盡快去相關科室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記者:胃腸間質瘤的診斷方法有哪些?它們的優缺點是什麼?
周燁教授:胃腸間質瘤是生長在黏膜下的惡性腫瘤,在胃鏡或腸鏡下表現為黏膜下的隆起,絕大多數胃腸間質瘤黏膜表麵光滑,偶爾可見潰瘍。
由於通過胃鏡或腸鏡判斷腫瘤大小非常困難,因此需要應用超聲內鏡明確腫塊的起源、大小、生長方式、回聲特點和包膜的完整性。
如果術前要采用靶向治療,可以通過超聲內鏡引導下對病變部位進行穿刺活檢取得活體組織,通過基因檢測幫助醫生選擇藥物。
但超聲內鏡檢查無法判斷腫瘤和周圍器官的關係,也無法判斷病灶有無肝轉移或者腹腔的播散。因此,患者還需要進行增強CT或核磁共振檢查。
這兩項檢查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判斷腫瘤的大小、部位,有無出血、壞死,特別是能很好地幫助醫生判斷腫瘤和周圍器官的關係,有沒有常見的肝轉移或腹腔和盆腔的播散。
對於某些不適合內鏡下穿刺的患者,還可以進行CT定位下的穿刺活檢取得組織病理進行基因檢測。對於某些廣泛播散的多發性腫瘤,可能還需要用到PET-CT來幫助發現某些CT發現不了的非常小的胃腸間質瘤病灶。應用PET-CT診斷胃腸間質瘤的難點在於價格昂貴,這可能會限製其在臨床中的應用。
記者:胃腸間質瘤主要治療方法有哪些?適用範圍及治療效果如何?
周燁教授:胃腸間質瘤主要的治療方式有兩種,手術和藥物治療。當腫瘤局限於原發器官,手術可能為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時,原發性病灶要完整切除且獲得陰性切緣,同時要保留重要的器官功能,保留的器官要有很好的解剖特點。
若無法達到上述要求,需進行聯合髒器切除。倘若手術會損傷機體或器官功能,可先考慮應用靶向藥物縮小腫瘤後再進行手術,以便盡量減少手術對機體或器官造成的損傷。
通過外科手術,30%的原發性胃腸間質瘤可以獲得治愈,另有70%的原發性胃腸間質瘤通過手術聯合術後靶向治療可鞏固手術的效果、減少術後複發率,這部分患者可獲得80%的治愈率。
對於就診時已出現轉移性病灶或複發的患者,常規的治療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胃腸間質瘤不同於其他惡性腫瘤,其藥物治療是以靶向治療為主,而非化療或免疫治療。
在進行首次靶向治療前,會對患者的腫瘤細胞進行基因分析,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藥物治療可使部分患者的腫瘤得到很好地控製,甚至使腫瘤縮小,進而可以采取手術幹預。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單純應用靶向藥物進行腫瘤控製,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可達2年以上,甚至有20%以上的患者生存時間可達10年。若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生存時間會更長。
記者:目前,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有哪些新進展?
周燁教授:胃腸間質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的進展主要體現在微創化,如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單孔手術、經肛門直腸癌手術切除術等。
20年前,胃腸間質瘤的靶向治療藥物僅有1個藥物即伊馬替尼。如今,針對胃腸間質瘤的靶向治療藥物已達6種以上。另外,還有很多新藥在開展臨床研究。目前,免疫治療尚未應用於胃腸間質瘤的臨床實踐中,僅開展了單臂或Ⅱ期研究,且療效不如預期。
藥物研發的進展,不僅解決了伴罕見基因突變的胃腸間質瘤無藥可治的局麵,也解決了胃腸間質瘤產生耐藥後的治療困境,而且新型靶向藥物更加安全,不良反應更少,既延長了患者的生命,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臨床上也在不斷探索新藥和手術治療的聯合。對於既往無法手術的複發或轉移性胃腸間質瘤,通過藥物治療使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治療,既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也可以讓患者獲得較好的無瘤生存時間。
記者:胃腸間質瘤的患者應該如何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周燁教授:盡管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與許多消化道腫瘤有密切關係,包括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吸煙、高脂飲食等,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胃腸間質瘤的發生與不良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之間有明確的關聯性。即便如此,依然推薦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飲食方式,少食用油炸、煎製和燒烤類食物,這些食物會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對消化道黏膜造成損傷,引起其他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
記者:在胃腸間質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麵,未來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發展和技術?
周燁教授:未來隨著精準診療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通過組織診斷腫瘤,還可以通過監測血液中ct-DNA的改變預測藥物的療效,早期發現腫瘤亞臨床複發症狀,並通過單細胞基因測序了解整個腫瘤細胞的演化過程,如何在藥物誘導下進行繼發性突變,從而進一步了解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機理、發生發展過程。
治療方麵,期待有更多藥物的研發不斷地應用於臨床,包括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ADC藥物及聯合治療。也希望能通過早期診斷、早期監測腫瘤的複發和進展,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命。
專家簡介
周燁
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 博士
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專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遺傳性消化道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慈善總會GIPAP項目GIST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癌症基金會索坦英立達患者援助項目專家組成員
參與多項胃癌和胃腸間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
發表胃癌及胃腸間質瘤的中英文文章70餘篇
編輯:Linda
審校: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