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薑女士患腦膠質瘤已無條件手術,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采用抗血管生成靶向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腫瘤明顯縮小,瘤周水腫消退,患者自覺症狀消失。據該科主任張誌文教授介紹,這是他們采用這一技術治療的第27位患者。
薑女士退休前是清華大學教授,去年9月突然感覺左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有時跌倒,到醫院檢查發現右顳部有一6厘米左右的占位,診斷為惡性腦膠質瘤,入住全軍惡性神經腫瘤治療中心、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該科主任張誌文教授組織全科醫生對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認為根據病情應首選手術治療,但患者有10餘年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病史,同時伴糖尿病,加上年齡較大,手術風險很大,患者本人也表示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經多次討論並與患者溝通,他們決定采用抗腫瘤血管生成靶向療法為其進行治療。經兩次治療後,核磁複查,原腫瘤明顯縮小,且基本無強化效應,瘤周水腫也明顯消退,說明腫瘤已大部壞死,患者自覺頭暈、肢體無力等症狀消失,於近日出院。
張誌文介紹說,腫瘤血管是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的形態學基礎,腫瘤血管除向腫瘤細胞提供營養而導致腫瘤瘋長複發外,還不斷促進腫瘤和正常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內液體滲出而導致瘤周水腫,顱壓增高。抗血管生成靶向療法就是利用血管生成抑製劑(貝伐珠單抗)特異性地抑製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活性,從而阻止腫瘤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的營養供應,使癌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而凋亡。這項技術2009年通過美國FDA的批準並應用於惡性腦瘤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去年以來,采用這一技術治療惡性腦瘤患者27例,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張誌文說,抗血管生成靶向療法適用於腦惡性腫瘤,尤其對術後複發、部位特殊、或因年邁體弱身體條件差等原因而不能手術的惡性腦腫瘤患者開辟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