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抗癌之路 | 癌症知識早知道,不做抗癌小白

作者:豫小魚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1-04-22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原因在於一旦出現重大疾病或慢性疾病,曠日持久的治療時間、高昂的治病費用讓很多家庭都無力承擔。癌症首當其衝!一時間,癌症在大眾的心裏與死亡畫上了等號。“認識癌症、遠離癌症、防治癌症”成為國人繞不開的“健康話題”。

本期節目特別邀請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支修益、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石遠凱、中國抗癌協會康複分會主任委員史安利為大家帶來“癌症患者的‘全周期管理”。

點亮“風險管理”

為什麼我會得癌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知識的進步、新抗癌藥物的不斷麵世,癌症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老年病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部分癌症通過早期篩查早期發現,部分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手段被治愈,部分癌症患者可以延長生命、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質量,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

01 人為什麼會患上癌症?

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症”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而在醫學上,癌症是指起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多為外部環境因素和機體內內在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生發展。它可被分成兩大類:一類為實體器官癌症,如肝、肺、腸、乳腺等;另一類來源於非實體髒器,像人們熟知的白血病。每種癌症的發病因素不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癌症的發生概率在相應增長。

癌症到底和哪些因素有關?

02 國人乳腺癌有哪些特點?

年齡增長是所有癌症的重要因素,乳腺癌也不例外。我國乳腺癌發病呈現三大特征:

我國乳腺癌的發病年齡段集中在50歲以上,人口老齡化可能造成乳腺癌發病率進一步上升。從全球來看,我國35歲以下的年輕乳腺癌患者的絕對數較為領先,2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腺癌患者也不罕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加快,部分女性飲食、作息不規律,運動較少;兼之,選擇晚婚晚育、不生育和不哺乳等女性數量增多,也造成了我國乳腺癌發病率逐年攀升。

03 健康體檢等於防癌篩查嗎?

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健康體檢,但是健康體檢不等於癌症篩查,前者是通過常見健康檢查掌握一般狀況,可及時發現一些常見慢性病;而防癌篩查是指對個體完成一係列有針對性、快速的癌症相關檢查。

哪些人需要做防癌篩查?

以下幾類情況應進行防癌篩查:直係親屬中有乳腺癌家族史;長期吸煙;乙型肝炎感染病史;腸道功能長期紊亂;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發生改變等。除此之外,40~ 50歲以上的成年人即使沒有風險因素,也應定期進行防癌篩查。

如何解讀篩查結果?

體檢報告結果指數非常重要。當體檢報告出來後,即使發現息肉、結節等,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病變,應聽從專科醫生建議進行下一步診斷與治療;如果發現了相對嚴重的情況,應及時到專科醫院進行會診,切不可輕視體檢結果也無需過度緊張。

支修益教授表示:在健康體檢中,針對各個器官形態、功能的各項檢查,就相當於為它們留下了一個“底板”。

例如,第一次體檢時發現了肺結節、乳腺結節,不要驚慌,它們絕大多數是良性的,需要密切觀察隨訪,複查時可與“底板”比較有無變化;第一次做胃鏡,給胃腸道留下張“底板”,定期體檢過程中對比觀察胃腸道是否平滑,這就是“底板”的作用。

如果你是一位老煙民,以前就有慢性咳嗽,但最近咳嗽的聲音音調變了、有血絲痰了,你就得警惕了,健康體檢,即使胸部CT正常也不代表沒事兒。因為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周圍型肺癌,對以中心型肺癌為主體的小細胞肺癌則無能為力。此時如果在防癌體檢中出現血液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三個指標一致升高,這時候支氣管鏡可能對確診肺癌有所幫助。

支教授強調,千萬不要把健康體檢等同於防癌篩查,一旦高危人群通過健康體檢、防癌篩查發現有臨床意義的問題,應盡快到專科醫院就診。

點亮“治療管理”

癌症=“死刑”?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癌症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能達到40.5%。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大大提升了癌症患者的生存幾率,這無疑讓眾多患者對抗癌治療重拾信心。

01 癌症治療發生了哪些變化?

史安利教授在訪談中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經曆:39歲確診乳腺癌,因當時放療不精準,造成食道燒傷,而且可選擇的化療藥物很少,毒副作用很大,導致白細胞驟降,兩次輸血才度過凶險的化療;58歲時,確診結直腸癌,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手術切除非常徹底,放療精準,化療較順利;68歲時再次確診乳腺癌,區別於29年前的手術方式,僅進行了局部切除加化療。

不僅如此,隨著基因突變檢測的出現,讓史安利明白了自己多次患癌的原因,一解多年的疑惑。

近三十年來,我國癌症治療領域發生了質的飛躍。

進入21世紀靶向藥物應運而生,不同的靶點突變有各自相對應的藥物;2020年,我國醫保目錄將接近200種抗癌藥物納入醫保。靶向藥物通過政府的談判機製,價格下降80%,讓更多百姓能夠享受更新的藥物、更新的技術,同時也減少了更多的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支修益教授表示:三十多年以前,外科手術創口極大,癌症患者的創傷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手術;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進步,從大切口變成小切口,演變成僅需打兩個洞的胸腔鏡手術,從吃西餐必須用刀叉到如今僅需要吃火鍋時的長筷子,大大減輕了手術創傷,加速了術後康複,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過去十年,我國癌症整體5年生存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未來通過微創外科手術、精準靶向治療、更新藥物治療手段、更早的篩查措施等,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再將我國整體癌症5年生存率將提升15%。

02 如何度過危機四伏的治療期?

訪談中,石遠凱教授講述了抗癌藥物治療的發展曆史:以化學藥物治療和內科治療為例,20世紀80年代,有效藥物僅僅是幾個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嚴重,患者由於脫發、惡心嘔吐、骨髓移植半途而廢,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近些年,首先是高效低毒的化療藥物不斷進入到臨床,患者的毒副反應越來越少越來越輕,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升細胞藥物問世,止吐藥、各髒器功能的保護性用藥,使得患者能夠按計劃完成預定的治療周期數,化療變得更安全更耐受了。但是,化療並不能解決癌症這個複雜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末,靶向治療藥物研發得到快速發展,它們針對促使腫瘤發生發展的驅動基因,已經成為癌症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多數靶向藥物為口服藥,毒副反應小,使患者在生存期延長的基礎上還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

進入21世紀,免疫治療的發展更為迅猛,它主要通過調整自身免疫功能來殺死腫瘤細胞。特別是一些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叫做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給很多患者帶來了新治療機會,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抗癌之路。

隨著時代的進步,治療的選擇越來越多。根據患者身體的情況,還有疾病的特征,選擇最適合這個患者的療法和藥物,使得治療效果達到最大化。

點亮“生存管理”

如何與癌症共處?

隨著癌症治療效果的顯著改善,患者生存率得到提升,更多患者進入康複管理期,“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的理念也漸漸深入人心。一個癌症患者的總生存時間不僅與癌症本身,更是與他的生存質量息息相關。

01 淋巴瘤患者生存質量如何?

淋巴瘤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疾病,因為淋巴係統是全身的免疫係統,所以在全身各個部位都可能發生。淋巴瘤是100餘種類型亞型的“淋巴瘤家族”的統稱,既有像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T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瘤這類短時間內增大惡化的,也有進展緩慢的惰性淋巴瘤。

臨床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最早的細胞毒類藥物,後來的靶向藥物,再到近年的免疫治療、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等。抗腫瘤藥物治療的每一個進步,淋巴瘤都首當其衝,也是獲益最多的瘤種。

實際上,淋巴瘤患者的自我管理、情緒管理和醫生的配合尤為重要。淋巴瘤以內科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經常會帶來副作用,所以正確麵對這些副作用,才能夠有效控製這些副作用。因此,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就非常關鍵,這就要求患者不斷了解淋巴瘤相關知識。

因為淋巴瘤類型很多,不同類型的治療策略和臨床表現都是不一樣,所以首先要有明確的病理診斷,才能根據診斷結果來進行治療。因此,患者如果能夠了解更多的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對於配合醫生去進行有效治療是非常關鍵的。

02 如何做好癌症康複?

癌症治療是一個係統工程,除了醫生給予的抗腫瘤治療之外,還有患者的自我管理,比如:生活的規律性、飲食的規律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其中情緒的自我管理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麵。

同時,患者的第一感受很重要,特別是長期的治療過程中,癌症患者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了變化,針對藥物出現的毒副作用、罕見的不良反應,及時與醫生溝通,采取有效的解決辦法。

對於自己的病情,既不可放鬆警惕也不能過度壓抑,科學、正確地麵對,積極主動地去解決治療過程當中發生的問題,才能夠得到一個好的治療結果。

03 怎樣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

抗癌不止,學習不止患者應主動了解腫瘤疾病的相關知識,正確麵對癌症,才能更好的應對自己的病情。

患者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患者應及時掌握自身治療進展,關注身體變化如藥物毒副作用等,以便與醫生更加快捷有效的溝通。

史安利教授分享自己的抗癌經曆時提到:她在治療過程中堅持寫日記,詳細記下用了什麼藥,治療情況怎麼樣,有什麼毒副作用,重點要醫生解決哪些問題。

醫生麵對的患者很多,很難記住治療細節,再加上溝通時間有限,為了提高每次隨訪效率,自己都會提前做足功課。所以說,患者首先要對自己負責。

心理疏導注重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使其提高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同時給予患者正能量的指引,可以采取轉移目標的方式,讓患者重視生活,而不是疾病,幫助他們逐漸“打開心結”。

勿信謠言。

“吃得越好,腫瘤長得越快?真的能‘餓’死腫瘤嗎?”針對這些在癌友圈內活躍的言論,石遠凱教授重申,除了煎炸煙熏食物存在致癌風險需遠離外,作為癌症患者,合理的膳食是最基本的需求,隻有自身免疫力增強,才能夠與疾病對抗、耐受治療。

他舉了這樣兩個例子:曾經有一位患者因聽信帶魚、牛羊肉等發物會加重病情而長期吃素,到醫院複診時,因為嚴重的低蛋白血症導致全身水腫。如果再不恢複合理的飲食結構,長期營養缺乏狀態可能會先於癌症,直接造成生命威脅。

還有一位患者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堅信癌症傷身化療傷身必須大補,開始每天大魚大肉,結果癌症被治愈了,卻因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患上了高血脂、高血壓等。30多年後,因心髒病去世。

關鍵字:癌症,全周期管理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