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又被稱為“隱秘的殺手”,因為其隱匿性很強,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是我國居民健康的一大威脅。2020年,結直腸癌已躍居成為我國第二大高發癌症。麵對如此“狡猾”的疾病,我們該如何預防和篩查?在眾多的治療方法中又該如何選擇?
本期特別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錫山講解結直腸癌的預防診治要點。
一、懂點“腸”識:結直腸癌預防篩查
結直腸癌又被稱為吃出來的“富貴病”,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而生存率僅維持在50%左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結直腸癌的早診率不高,從各個中心的數據來看,早期腸癌患者約占10%。
1、哪類人是高危人群?
提升結直腸癌整體治愈率,增加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的構成比,也是我們國家在腫瘤防治領域亟待解決和攻堅的難題之一。了解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有效識別高危人群,對於提高人群的篩查效果和效率非常重要。
圖1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盡管結直腸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但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精神因素等有很大關係。我們國家在結直腸癌發病率上表現出幾個特點:一是城市高於農村,二是東部高於西部。上海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最高,為56/10萬。這可能和城市人群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精神壓力過大有關。河南林州市(原林縣)食道癌高發,與當地愛吃醃菜等醃製食品有關,長期接觸亞硝酸鹽可能誘發食管上皮癌變。
此外,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與男性吸煙、飲酒、食用紅肉比例較高有關。臨床上經常發現“夫妻癌”患者,可能和二人長時間飲食起居習慣相同有關,但這個推測還需進一步大數據支持。
2、有什麼“報警”症狀?
很多結直腸癌患者出現便血症狀,卻誤以為是痔瘡而自行用藥,因此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85%的患者都有誤診誤治的經曆。
圖2 結直腸癌排便症狀
如果出現上述“報警”症狀,應盡快去醫院檢查,而不是根據網絡知識自己套用。人與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有時同樣的症狀,但病因不同,也隸屬於不同疾病。
3、該如何進行篩查?
結直腸癌病情隱匿,早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導致大多數患者在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做好早期篩查非常重要。
從50歲開始,各種腫瘤開始逐漸高發。我們國家結腸癌的發病年齡平均為65歲。所以根據我國國情,建議:
篩查手段如下:
圖3 結直腸癌主要篩查手段
4、腸息肉一定要切嗎?
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麵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最常見的是腺瘤性息肉,可分為4類,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與鋸齒狀腺瘤。腸息肉從形態上可分為有蒂、亞蒂、無蒂(廣基底)等,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
圖4 腺瘤性息肉分類
癌變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多基因異常積累,經多個步驟、多個階段的複雜過程。結直腸癌是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由增生一步步進展為晚期腺癌,最終侵犯臨近器官,發生遠隔髒器或組織的轉移。
圖5 結直腸癌演變過程
人類若想和癌症抗爭,就需抓住早診黃金時機,對癌前病變采取幹預措施。因此,無論是良性、向惡性發展或已經惡變的腸息肉,都不是正常結構,最好切除。
腸息肉切除一般是在結腸鏡指引下行息肉電灼術、圈套器電切、黏膜切除術(EMR)或黏膜下層剝離術(ESD)。醫生會對切除下的標本進行評估診斷,以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腸息肉切除後,也可能在腸腔其他部位再發,複發或再發與患者體質、遺傳易感性或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腸息肉切除後的複查時間也因而異。一般人群切除後,5~10年複查查一次;高危人群要每年一次,必要時半年一次。
二、“腸”來“腸”往:結直腸癌治療康複
疾病防治中最重要的兩點,一是防得住,二是治得好。醫生治療結直腸癌,首先需確認癌症分期、病變位置,之後根據數據、經驗和患者個體的風險獲益情況選擇最佳治療手段。T1階段的早期結直腸癌可在深度內鏡下切除,但仍有5%~15%的患者存在區域淋巴轉移的風險。即便采用最佳治療手段,治療效果也可能因人而異。
1、能做微創手術嗎?
目前對於一般結直腸癌患者,外科治療仍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直腸外科手術曆史,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減狀手術階段,目標僅是將腫瘤切除;第二階段是根治手術階段,不僅切除腫瘤還能徹底清掃相關淋巴結;第三階段是根治術與聯合治療階段,也是外科的“黃金時期”;第四階段是當前功能性外科階段,就是人們常說的“微創”,不僅強調切口小,更重視器官功能恢複。
圖6 結直腸癌微創手術方式
微創手術種類很多,但能否進行微創手術存在嚴格的適應證。選擇何種治療方式,外科醫生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腫瘤的功能外科原則,把腫瘤切掉的同時要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二是損傷效益比原則,治療在客觀上還是會帶給患者一定損傷,必須考慮如何使損傷效益比達到最優。
2、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手術和放療並稱為腫瘤的三大治療方式。在整個癌症治療史中,化療對提高癌症生存率具有重要貢獻。對於結直腸癌患者,化療的獲益率在10%左右,這意味著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化療。結直腸癌患者是否進行化療,一般根據癌症分期:Ⅰ期患者,根治性切除術後基本不用化療;II期、III期患者,可以化療;對於IV期患者,化療是姑息治療手段之一。
化療的副作用因人而異,有些患者會出現脫發、白細胞抑製甚至骨髓抑製等症狀,一些化療藥物還會引起神經末梢炎症、皮膚毒性等等。醫生通常根據患者個體指標,製定個性化方案,包括用藥和療程選擇。因此,患者麵對化療時,無需過多擔憂和恐懼。
3、康複期需要注意什麼?
目前的診治理念是強調癌症的全程管理,從源頭預防到科學施治再到康複指導。根據我國數據,50%~60%的結直腸癌患者最終會出現複發或轉移,80%發生在兩年內。這一客觀事實告訴我們隨訪複查的重要性。術後前兩年需每3個月複查一次;兩年之後,CT、核磁複查可延至半年一次;一般5年後,複發概率較低,複查時間也可延長。
對於切除肛門並在腹壁上造口的直腸癌患者,需特別注意術後護理,不僅是生理上,更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有時,心理壓力過大會使他們出現其他問題。即便在這個癌症司空見慣的時代,任何預防和治療都不能保證百分百的效果,不同腸癌患者的結局可能各不相同,最重要的還是調整心態,積極麵對癌症。